大火逼近 博物馆的48小时保卫战 “在我们这些人心里,文物比什么都重要”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4-02 18:39 56020

封面新闻前方报道组

35岁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遭遇了建馆以来的最大危机。

3月30日,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大火不断蔓延,泸山山顶起火,位于半山腰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最近时,火线逼近80米处。

静默于西昌东南郊的泸山北坡,它是我国的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彝族文物4000多件,被称为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4月1日,西昌市政府新闻办通报,为安全起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光福寺已经相继转移文物资料。

“博物馆保住了,文物也很安全。”4月2日,博物馆馆长邓海春坐在昏暗的小房间,微微松了一口气,在他身后的房间里,被转移出来的上千件文物清点在册,确认无虞。但即使博物馆已经解除火情威胁,但这位老文物人已经心有余悸,“我们收藏的基本上是彝族文物,彝族不是土葬,很多物品都是传世下来的,这种东西一旦烧毁了、损失了,就不在了,就再也没有了。”

所幸,连续三日的火线转移,珍贵的文化遗产保住了。

同时,截止4月2日12时01分,四川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取得重大战果,明火已全部扑灭,转入清烟点、守余火、严防死灰复燃阶段。

“将文物好好交到下一代手中,就是我们这代文物人最大的使命。”

馆长邓海春

3月30日17时  第一次撤离通知

“我们决定先把文物撤离到库房里”

先撤人,还是文物?这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所有员工面对的第一个选择。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有彝族文物4000多件,包括金器、漆器、陶瓷、服饰等等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有90件,一件宋代的漆皮甲可谓是镇馆之宝,每年,这里都会迎来人们学术研究、历史科普、游客打卡等或探究或好奇的目光……往来之间,从不冷清。

“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在接到撤离通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暂缓,要先把文物搬进库房里。”3月30日那天,博物馆的员工,用了两到三个小时,将展厅的文物搬回库房。那是整个博物馆最安全的地方,位于中心地带,设置有隔火带和防火设施。

这一天,大多数西昌人都能回溯起这场大火的路线。15时在大营农场起火,火舌挥舞到马鞍山附近,再从翻过山梁,蔓延至泸山。在西昌市区,都能清晰看见火线缓缓拉长,在夜幕中连成一片。

17时,当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接到撤离通知时,日常里重复的防火训练在此刻给了所有人底气,保安人员全部换上防火隔离服、消防带上的4个观察点位观测风况。当天是刮南风,也就是从博物馆方向向城内吹。

作为馆长,此时邓海春做出每一个决定都要慎重迅速, “当时风向,给我们的形势压力比较小,加上闭馆后人员都比较安全,最重要的,是展厅的1000多件文物还没有撤出。”

到了3月31日凌晨两点,所有馆藏文物已经被搬进库房,但监测还在继续。

距离博物馆1.5公里,火势开始复燃;凌晨五点,火势没有增大;凌晨7点,直升机开始出动灭火;早上8点,4架直升机同时作业;终于,中午11点,火情控制住了。

上午火情基本结束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开始转入馆内工作。同时,成都消防队的3台消防车也已经进驻博物馆。

“我和带队的班长做了一次移交,之后,由成都市消防队对我们馆区进行消防任务接收,我们的重点任务就是文物的清理和撤回库房。”邓海春带着消防员看了博物馆的平面图,包括馆内消防设施的站位、重点保护的区域,“没有人能真正松口气,死灰复燃这个词,我们真的害怕。”

消防力量进入博物馆

3月31日18时  第二次撤离通知

“争取到半小时时间窗,转移了256件国家珍贵文物”

他们所惧怕的“死灰复燃”来得很快,3月31日15时,山火复燃,疾风加速火势,18时,指挥部通知博物馆,“不管任何情况,所有人员必须撤离!”

很快,确认将所有的文物撤回库房后,博物馆的工作执勤人员被暂时撤到泸山景区以外,将整个防火交给专业消防队。 晚上20时,最近的火焰已经接近博物馆后侧,光福寺南侧,和西昌血液医科部的下侧一起,形成一条倾向火线,烟气翻腾。

“库房有防火,但是被加热的墙体,对文物也是损伤。”心急如焚,邓海春将情况报送给州文化局和四川省文物局,同时,还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能不能先转移一些珍贵文物到更加安全的地方。”

火势照亮夜空,每一个重大决定,都在片刻间确定。博物馆2公里不到的邛海宾馆提供转移场地;消防队、救援队、博物馆工人人员,严阵以待;整个泸山被封控,几经协调下,半个小时的转运时间变得格外珍贵,

在4000多件馆藏里,只有半小时,会选择带走哪些?这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需要作出的第二个选择。

在这间博物馆的答案中,包括90件国家一级文物、138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总共是256件国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镇馆之宝——宋代的漆皮甲,这是全国现存唯一的。

“这些文物可以说是代表我们凉山彝族文物的精华。”在邓海春看来,这几乎是本能选择 “泸山停电了,我们到达馆区时,在文物库存可以明显感觉到热浪,指挥部不断催赶快撤离。”于是,早已打包完毕的文物,被迅速运送到救援队的5台皮卡车上,再被运到邛海宾馆。

连夜,全馆职工对所有转运文物进行清点,所幸,没有一件文物损坏或丢失。“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文物人,实际上在某种角度上,文物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多抢出一份文物,就是多一份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东西。”

4月1日18时 最近火线逼近80米外

“一千多件文物凌晨转移”

考验还在继续。

4月1日凌晨,原本缓慢的火线突然就窜到博物馆周围,最近时,距离围墙,只有80米左右。

“手都在抖。”凌晨四点,站在博物馆内,邓海春能清晰看见“火龙”逼近,员工、文物、建筑,这位文物人,想要一个三全其美的局面。

终于,经过反复争取,有关部门给了他3个小时的窗口期:从4月1日4时到7时,如果火势继续发展,必须立即撤离全部员工。这3个小时,是他们转移文物和保护博物馆的唯一机会。

晨曦未至,紧张的抢夺在沉默进行。几十名员工在库房和广场上来回奔跑,不远处火光跳动,这样的往返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抗争。

很快,凉山州蓝豹应急救援队闻讯紧急赶到,队长王立波亲自率领20多名队员加入抢运,一车一车的文物被运走。

同时,成都应急消防队的5台消防车和几十名队员在博物馆内架起水炮车,严阵以待。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直接冲出博物馆,一边利用风力灭火器,对火龙发起反冲锋,一边打开消防水池,对博物馆外此前已建成的隔离带进行再次喷淋。多管齐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阻击,加上风力变弱,火龙的势头被成功遏制。

文物和博物馆,都安全了。

上千件转移文物,清点在册,它们暂时的“新家”,温度清凉,10多位保卫人员全天值班看守,博物馆留守小组的成员,都按时到此工作。

在邓海春的手机上,他坐在最后一箱文物的箱子上,拍下了远方,照片中,火光影影绰绰,他说,“我们作为文物人,一定会保护人类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论 11

  • 心若向阳389615 2020-04-03

    博物馆保住了

  • 索多一马斯 2020-04-03

    都是好样的!为这些人点赞

  • 小兔兔 2020-04-03

    感谢你们坚守在岗位上,守护好这些文物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