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廖天元:淋一场清明的雨

封面新闻 2020-04-02 10:05 38218

文/廖天元

清明节前,一般有一场雨,像是提前在营造某种氛围。雨是没有感情的,有感情的是人,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品出的滋味就大不一样。说起来,清明到来前,川东北大地万紫千红,生机勃发,但雨很金贵。农民弄好了秧田,极度渴望有一场雨,好滋养一年的收成,但雨一盼再盼,就是掉不下来。

有一场雨来,来得就正当其时。清明前后温度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可这更是一个祭祀的时节,“又是一度清明至,风吹旷野冥纸飞。”青山绿水间升起的纸烟,盛载着人间的遗憾和酸楚,寄寓着人间的哀思和祭奠。于是,清明时节的雨,又成了路人心头的疼。

慢慢思量似乎也很难说得明白。不仅仅是清明,很多节日当天,与平常都没什么两样:日头照常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农家小院的雄鸡依然在桑树尖唤醒黎明,夜间在窝棚里打盹。但人的情绪为什么蓦地生了变化?有了喜悦或者悲伤,期待或者彷徨?比如清明的到来,无数人心头会被祖宗的情怀拨动,耳旁有家的声音在呼唤。于是,一有机会,你会踏上心灵的归航。

我知道我的心为什么那么迫切。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祖先在,家就在。几千年聚族而居的生活,决定了这一本性。“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除了战争,没有什么比祭祀更为重要。我们祭拜和怀念祖先,在敬畏、感恩、祈祷中,不断获得文明的延续和心灵的平静。

人的一生必须面对得到与失去,死亡与生存,不仅仅是肉身,还包括我们每一个想法的诞生和消亡——这是我们焦虑的根源。儒家圣贤用仁义礼智信,规范了生的秩序,各种国外宗教和神论,试图解决死的归途。人类没有因此长生不老,但人们用产生的各种意义,让生命叩响坚定的跫音。

从这个意义出发,每一段生命旅程,都需要用希望来支撑,用意义来升华,用敬畏来约束。由此拓展,我们需要一个个节日来提醒,用庄严的仪式来固化和传承。现代人都走得太远,好多已经忘记自己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常常想起《红楼梦》中贾母在寺庙里对小沙弥的宽恕,那一句“他是个孩子”让人泪目。王熙凤在家破人亡后,是否后悔她当时出手的决绝。老祖宗身上的宽容、仁慈、悲悯,对天对地的敬畏,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集体记忆。

感谢清明提供这样的机会。清明到来,我们必然会想起生命的美好,感叹生命的无常,反思生活的过往。生命里有一些东西必然会失去,有些朋友注定会走远,有些亲人注定会离开,我们必须要坦然面对。但是,我们渴望一切是自然的新陈代谢,像季节一样安静地轮回。

普通人没几个能在意外来临时镇定自若,当悲伤突然降临不免会痛不欲生。今年这个清明,注定会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悲伤的眼泪会在天空横飞。就允许人们任性一回吧,为逝去的生命,为逝去的英灵。每个人在心中点燃祈祷的烛光,祈祷悲剧不再上演,从此安康、天下太平。

希望有一场雨痛痛快快地降临,我们太需要在雨中驻足淋淋,而后,始终保持头清目明。

评论 4

  • 琺讀懂袮訫 2020-04-02

    写的太好了

  • 書生敬亭山 2020-04-02

    文笔很细腻,读起来很舒服,没有华丽的词藻,朴实无华。

  • 几近狂妄 2020-04-02

    好喜欢雨天,这篇散文写的太好了,语句太美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