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挖掘“江南”精神秘约 “中国好书”作者内视角打造《江南繁荒录》

封面新闻 2020-03-27 19:36 29846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长江流域以南,从前的六府,今天的环太湖流域。山林蓊郁、鱼米水乡。然而,提到江南,除了“唯美”“诗意”等耳熟能详的标签,我们还能如何更深入了解它的人文价值?在当下草长莺飞的季节,读一读“中国好书”作者徐风最新散文集《江南繁荒录》,会带给我们不少启发。

徐风长居江南,地道的宜兴人。从事紫砂文学创作十几年,著作《布衣壶宗》上市引起广泛关注,入选“2015中国好书”。徐风过去一直通过紫砂来写江南文化,《江南繁荒录》是他的一次全新写作。

在古阳羡,有伍子胥的邂逅,有李白的游历,有韦应物、白居易的勤政,也有沙祖康的曲折录取故事和丁俊晖另类的幼年读书经历……徐风悉心挖掘潜藏在古城中的历史兴替,从古碑里牵拽出的人物传奇。到了当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人车水、养蚕,挣工分;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崛起、机器轰鸣;九十年代,“买卖户口”、医院改制……有插秧的欢愉,进城“捉肥”的默契,也伴随着老医生无病可治的失落,老厂长复垦无望的忧心。乡村,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乡村变迁,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采撷具有年代印记的若干人物,讲其在变迁中面临的尴尬和无奈,写他们在时代浪潮下的执拗与坚持,塑其性格,摹其品质,呼唤起一段段集体记忆。

在《江南繁荒录》中,徐风还将笔触直指一个容易被遮蔽的民间江南,试图阐释士农工商的价值观。他在书边手记写道:“我要写头顶的明月,我要写脚下的厚土;我要记叙父辈的恩德,我要解析时代成长的胎记……我向往那隐藏于江南广袤民间的风土情怀,也流连于那些古老传说中未被忘却的侠义肝胆。”

讲江南文化,首先不能不提江南深厚的崇文重教氛围。在徐风看来,这种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时一代的功劳,与历代士人身体力行推行文教息息相关。”无论四海波静,还是风云变幻,是什么维系着人们精神世界?当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江南乡村教育网络效用凸显。在进士频现、名人辈出,读书热情不减的背后,是“识字孩童可自由出入祠堂”、乡村惜字会等等乡规民约的强大支撑。

隐于历史与山河之间,是从春秋经六朝,沿唐宋至明清,文人往来,进士频出;是田垄村落,碑坊祠堂,乡规民约维护文字尊严,家族传薪秉持耕读传统,时代变迁印刻于乡村面貌。通过对隐藏于民间的风土、情怀、侠义、肝胆、宽厚、仁爱等传统精神深加描摹,最终,留给现实的迷路人和未来的还乡者一份永不磨灭的江南精神秘约。

《江南繁荒录》正式出版前,已以“繁荒录”专栏之名获得了第三届《钟山》文学奖。颁奖词这样评价:“徐风以摇曳生姿的文字徐徐讲述着千年的江南文化风流,其系列作品在江南地带的一壶一茶一寺一碑一谣一人等等风物人情的细节中,梳理出水乡江南的人文脉络。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道不尽的是江南源远流长的风骨品格、沧桑流韵。视野虽限于江南世情,笔力却深至人心魂魄。”

该书还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项目扶持,并获得众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著名作家邱华栋认为,徐风提炼江南的精神符号,他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写鲜活的世俗生活,写可贵的人性品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性江南。作家潘向黎评论道:“《江南繁荒录》之于徐风,有一种‘壮年变法’的意味。徐风写作至此,格局与色调突然一变,此岸已非彼岸,江花日出,照亮了繁与荒。”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