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浮世绘”的梦幻与瑰丽一一评沉浸式音乐剧《大海》

封面新闻 2020-03-25 10:11 32655

文/朱必松

看完以诗人李少君长诗《闯海歌》改编的沉浸式音乐剧《大海》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汹涌澎湃的海浪激荡了自己的心灵,也仿佛是对已逝青春的再一次缅怀。琼州海峡的海浪,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无数的船只乘风破浪越过琼州海峡,第一代闯海人为了生存和梦想而在与大自然进行着惊险而激烈的搏斗,惊涛骇浪激起飞沫,即将吞噬船只。有些船只(渔船)晃动时木头榫枘挤压摩擦的细碎吱嘠声,隐没在骤风暴雨之中。这就是不堪回首的烟火人生。

这部音乐剧呈现了一个当代英雄的形象:闯海人。这是1988年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十万人才下海南”,是那个时代最传奇浪漫也最绚丽多姿的故事。著名哲学家张志扬先生在回忆当年闯海南经历时说:闯海者的生活,从世俗之中孕育了一种崇高。从一种迁徙中,重新去寻找和发现生命中新的价值伦理和美学意义。哲学家张志扬、陈家琪和鲁萌(萌萌)三人大约是1994年前后离开武汉到海南大学去任教的,人称“海南三剑客”。13年前,当57岁的鲁萌在广州溘然长逝时,著名学者孙周兴说:“作为我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性思想家,萌萌教授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视野,对感觉、情绪、语言、意义等重大哲学问题作了原创性的思考和表达。萌萌教授英年早逝,是中国现象学界的重大损失,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鲁萌当初是众多闯海的知识分子心中的女神。当年十万人才下海南,无数的闯海者在这里沉浮、腾挪、折转、离殇、炼狱,海南成为了他们青春里永远无法抹去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精神上一笔厚重的财富。

《大海》可以说是对“闯海人”这一当代形象的艺术再塑造。英国著名戏剧家彼得谢弗提倡在与戏剧文本结合的同时,戏剧的每种要素都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在戏剧整体中能够发挥出各自的重要性。《大海》采用“环境戏剧”的创作方式,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满怀理想的一代“闯海人”为原型,将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涌浓缩在一个背着吉他走四方的主人公一系列故事之上。用音乐剧、话剧、相声剧、影戏、偶戏、舞蹈剧场、电影剧场等不同手法,从歌剧、山歌小调到电子迷幻、嘻哈说唱的多元又统一的原创音乐,营造9个乐章的奇幻之旅。

著名作家韩少功说:“这部戏形式上非常创新,用了很多的手段,而且题材很接地气,让我们在海南生活的人感到非常亲切,我觉得特别感人。这次虽运用形式更多样,但形式都是有内容,有依据,有经验与情感与思想的,因此有力量,不光是玩形式了。打电话与方言尤妙。歌也好。”该剧导演、海南人艺的艺术总监邓菡彬博士表示:他在剧作中引入了第一人称叙事者,为了叙事的方便,采取了9个乐章的结构方式,他充分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并借助观众的想象与灯光、布景、道具、光影、嘻哈说唱等多元手段的密切配合,顺畅地实现了场面切换和时空转换,在戏剧时空方面以及其现代性表达方面呈现出立体复合、多层次的特征。本雅明认为:“戏剧的神秘之处,恰恰在于它超越了自身的语言范畴,进入一个更高的,语言所达不到的范畴的那个瞬间。所以,戏剧永远不能用语词传达,而单单是在展现中得以传达的。这是最严格意义上所讲的‘戏剧性’”。

《大海》提升了诗歌表达现实的能力。《中国新闻周刊》发表高虹署名文章《改革开放三十年,海南再出发》称:“在新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需要一部艺术品同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契合,让第一代闯海人的历史经验有辨识度和借鉴意义。我的这位前辈李少君(曾经同是《海南日报》记者)的长诗《闯海歌》再现和提升了诗歌表达现实的能力。音乐剧《大海》的改编也正逢其时。”华兹华斯在阐述了通过情感记忆的本质揭示艺术的创造性(以诗论为例)中说过: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由流露,它来自在静谧之中收集到的记忆中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一直以一种沉思幽寂的状态存在于自身。当这种静谧的感觉慢慢地消失,一种近似的情感会逐渐升起,而这种缓缓出现的情感是真实存在于你的内心的。在这种心境下,真正的诗人即可开始进行创作;由此创作也才能继续下去。

老一代“闯海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留下来的都是传说,什么样的传说对于当代最有意义,这个才是重要的。原诗作者、著名诗人李少君表示:改编是非常成功的,演员的表演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逐渐走向老练和成熟:从演情节、演人物、演灵魂。从外部塑造走向心灵的刻画,从表层走向深层,开拓与表现了一个年轻闯海者激昂的青春幻梦。确实,在《大海》中,演员们将表演的触角深入性格内部进行探索,努力展示一个闯海者不安份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们心灵深处那个无穷尽的、充满着“血的蒸腾”的第二宇宙。在一种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对诗歌传统的接续、恢复、复活,由此达到现实和传统、艺术和时代的互相激活。把“第一代闯海人”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更完整更立体地传达出来。使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语),使“闯海人”的某种精神遗产能够接续和传承下来,这也许就音乐剧《大海》伦理美学新的发现和探索。

(作者:朱必松,艺术批评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