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今哲人都被画进一本书里 冯友兰的“哲学三史”离你更近了

封面新闻 2020-03-24 18:11 34927

冯友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阐旧邦以辅新命; 极高明而道中庸。 ”1987年,哲学家冯友兰已经92岁。但他亲笔书写这副对联,用以自勉。

“阐旧邦以辅新命”句,主要是指自己的学术追求。语出《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来,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极高明而道中庸”句,主要是指自己希望达到的精神境界。语出《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高明”,谓性格高亢明爽。“中庸”,谓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此句为作者平生追求之境界。此联集前人句,工稳自然,而恰切地描绘作者之形象。

哲学并不是虚头巴脑,与我们相隔遥远。不管是您在公司跟上司汇报,需要缜密的逻辑,还是你在下班后在网上跟人讨论一个观点,也需要懂点哲学。懂点哲学,为人处事观世,头脑都清晰得多。

哲学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没有系统学过哲学没关系,只要有一颗好奇的求智之心,找对一本哲学书,你就可以开始你的哲学之旅。“对”的哲学书也肯定不止一本,了解西方哲学,先去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走近中国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很多人的首选。

冯友兰(1895—1990)不仅被誉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而且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冯友兰早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在哥大师从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称赞他是“真正的学者材料”。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称:哲学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具有追求真理的热诚,勇于坚持真理,也敢于放弃成见而接受真理。冯友兰先生从宣扬“理在事先”、“理在事上”转而肯定“理在事中”的正确观点,表现了一个真正哲学家的诚恳的“慎思明辨”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外旧内新,主要是对华夏先贤思想的再阐释。其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被称为“哲学三史”。

2020年春,中国画报出版社重新推出了 “哲学三史”。其中《中国哲学简史》原版是冯友兰的英文讲稿,中文版是采用哲学家、教育家涂又光的译本。

更妙的是,此次重新出版的“哲学三史”,均配以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博士手绘的孔子、墨子、梁启超、黑格尔等古今中外哲学家画像100余幅。绘画风格飘逸,人物形神兼备,大多数画像题有哲学家的思想学说或诗句,图注部分则是对哲学家的简要介绍,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哲学家的认识。

孔子

1928年冯友兰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写成《中国哲学史》。当时学术界有“信古”与“疑古”之争,但冯友兰独辟蹊径,采用“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尤其是他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个大段落,令人耳目一新。冯著的《中国哲学史》在当时不仅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至今仍然备受赞扬。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说,“《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哲学史著作。……把史论结合得那么紧密,把中国哲学史讲得那么有条理、那么清晰,而且贯穿着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到现在还无人能及”。

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之后他的英文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全景展现了先秦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都被他融会贯通,并以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语言简明生动,又耐人寻味,洋溢着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七十余年来,本书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也是让许多人受益终生的智慧经典。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冯友兰在其生命最后十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撰写的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研究所得之理解和体会,即《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以思潮为纲,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全书体量庞大,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

“哲学三史”写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部生命史,见证着一个哲学家与社会精神互动的思想脉络演进史。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