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疫 | 新冠病毒突变有何影响?瑞德西韦有效吗?我们和清华药学院院长聊了聊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3-09 20:24 40915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丁胜: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199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化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获化学博士学位。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lobal Health Drug Discovery Institute,简称GHDDI)成立于2016年,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创立和建设的一个独立运营、非营利性质的新型药物研发机构。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相关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应急启动。在研发人员“与死神抢跑”过程中,磷酸氯喹等一批药物“老药新用”,被纳入诊疗方案。另一方面,瑞德西韦等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疫苗研发“加速”,被寄予厚望。然而,近日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已产生149个突变点。

新冠病毒基因突变是否会对疫苗研发产生影响?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为什么不是“越快越好”?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日前接受了封面新闻专访。

“病毒突变”是否会影响疫苗研发?

封面新闻:《国家科学评论》日前发表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您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是否会对当前的药物和疫苗研发产生影响?

丁胜:关于突变,目前还不确定会对疫苗有什么影响。后续需要关注两方面:

一是有哪些突变是在并影响疫苗用的抗原片段上,因为一般只有突变位点是中和抗体识别的或影响它们相互作用的疫苗抗原位点,才有可能影响疫苗的效果。在不知道哪个疫苗是不是有效、安全,和产生的抗体是识别哪个位点的情况下,这个判断并不好做。

第二,目前还不知道含有这些相关突变的在感染人群中占多大比例和它们的功能。所以,可以沿已有认知和路径继续做下去,随后再判断。

瑞德西韦效果到底如何?

封面新闻: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曾表示,目前针对新冠肺炎只有一种药可能有效,就是瑞德西韦。此前也有报道称,美国曾用瑞德西韦治愈了新冠肺炎患者。您怎么看?

丁胜:瑞德西韦有没有效,现在不知道。目前没有官方渠道说实验临床试验已经被揭盲。

美国“治好”几个病人,我认为不能叫“治好”。新冠肺炎患者中轻症患者比例相当高,可能自体免疫或用一般的治疗就恢复了。假如在这样的人群中间,给他服用安慰剂,也就是所谓的阴性对照,也可以观察到相当高的比例的人恢复,能说他们是因为吃了安慰剂好的吗?不能这么说。

封面新闻:目前瑞德西韦在武汉的临床试验非常受关注。为什么临床试验这么重要?

丁胜:要做临床随机对照,一般是双盲的实验,才能真正判断这个药物是不是有效。特别是针对抗病毒药物,因为人体本身有免疫反应,会抵抗病毒。不能说“治好”一个或两个(患者),可能(治好)几百个都没有用,得看针对的人群是什么,评判的效果标准是什么。不经过这样的标准临床实验,不能说它有效,也不能说它无效,这是双方面的。

封面新闻:瑞德西韦进入中国后,直接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这样的药物研发过程此前有过吗?

丁胜:直接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可以说是没听说过,没有先例。为什么会这么快?因为确实有需求:我们国家有治疗病人的需求,药厂有进一步验证药物的需求,快是正常。之所以能特事特办,也是基于充分考虑,有一定的担当。

为何现在可用的抗病毒药物没那么多?

封面新闻:抗病毒的药物是否比其他药物研发更难一些?

丁胜:我认为,抗病毒的药物从总体上来讲不应该更难。

一是我们一直以来就跟病原体做斗争,尤其是近代的这一百年,经验是最多的。二是病毒毕竟是一个外界的东西,致病原因是单一的,就是病毒感染了病人,导致了这个疾病,不像有些疾病可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现在可用的抗病毒药物没那么多?由于长期的积累和斗争,其实很多(病原体)已经都被治疗了,所以现在去做新药的没有太多,商业上也没有太大动力,所以这样的研究必须由国家主持。

封面新闻:有观点认为,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针对冠状病毒的研究并未有效持续,导致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研究“从零开始”,您怎么看?

丁胜:我觉得从研究层面看,“老药新用”能够应急,肯定不是从零开始。 总体来讲,我们的科学手段,包括对病毒的认知,比17年前要高明很多了,这是毫无疑问的。科研工作者的响应也是非常快的。

为什么药物和疫苗研发不能是“越快越好”?

封面新闻:疫情发生以来,清华大学药学院和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做了哪些工作?

丁胜:主要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内部的针对新冠病毒的研发,目前主要还是基于“老药新用”的策略,采用了几个不同的科研思路,寻找能够用于临床的老药。

另一方面是对外的赋能与合作。为了加速研发过程,我们把自己的所有数据和药物研发资源能力公开,包括化合物库、筛选平台、药物化学、分子设计、药物研发评判认知等等这些资源和能力提供给研发人员,帮助其他研发机构、研发人员,避免重复性研究。

封面新闻:我们也注意到,舆论对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非常关注,一度甚至出现“院士已经给自己试验疫苗”这样的“假消息”。为什么药物和疫苗研发不能是“越快越好 明天最好”?

丁胜:首先,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自有科学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是很难被突破的。这是一个根本的认知,需要以有效的科普形式传递给公众,公众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对药物和疫苗有合理的定位以及期待值。

其次,公众的理解是现在没有药物,其实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正在发挥作用的药物。有药没药、药物有没有效,仍然要本着客观规律去看待。

疫苗何时能研制出来?

封面新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您对相关的研发抱有怎样的预期?

丁胜: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乐观估计也得是明年的事情了。大概率上,疫苗研发出来,疫情已经过去了。

封面新闻:为什么还要持续进行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呢?

丁胜:这就相当于买保险,不出事的时候一直买着。这是持续的投入,要有具体方案和落实的力度,所以国家需要针对研发形成中长期的规划。

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强项是早期的、原创性的、基础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开发,再基于这些认知去开发药物,这实际上需要的是一类不同的能力和资源。然而,具有这类能力和资源的商业机构只能在效益较好或是有特定补偿、激励机制时,才能有限的投入针对公共卫生、全球健康领域的药物研发。当没有核心的内在驱动力时,怎样才能结合两方面优势、取长补短?我们需要建立策略和规划,例如可以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

另外,从这次疫情中也可以看出,需要联合不同国家的力量开展药物研发,我认为未来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方面。

评论 2

  • 半山堂 2020-03-10

    估计疫苗短期出不来了

  • 篷筆居士 2020-03-09

    看来没有效果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