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的第21次高考考了393分:拼过了不后悔,明年还要再来

封面新闻 2017-06-22 22:33 7899

向往大学里自由轻松的氛围,50岁的梁实今年已是第21次高考,他是全国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考生。

因为吃饱了容易犯困,最近三个月,他晚饭都用面包、牛奶对付,“坚决只吃五分饱”。

备考期间,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宽慰。每天中午,吃着家人准备好的饭菜,他“很感激”。

他梦想是四川大学数学系。但现在,他只期望可以考一所满意的二本学校。

22日晚发榜日,他查到了自己的考分393分。对于这一分数,他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拼过了不后悔,明年还要再来”。

他的第21次高考 每晚只吃五分饱 

6月22日晚上,成都沙湾路一家茶馆里,梁实坐在角落里的一张茶桌上,这是他今年的复习攻坚“专坐”。桌上整齐地摆着四摞高考复习材料,他并没有“啃”完。

晚上10点,他查到了分数——393分。“怎么又掉回了300多分”,他表示很难接受,但不知到底是哪一科“出了岔子”。

四年前,他的分数总在三百多分徘徊。大前年,他考了428分,前年,417分,去年,他考出了史上最好的成绩435分。首次上了二本线,但“读不到心目中向往的学校”,他还是没有填报志愿。

去年9月,他再次拿出复习资料,第21次开始备考。他坦言,有时感到读不进去,过年以前的复习“还是有点水”。过年后,特别是高考前的三个月,他每天早上从8点开始做理综题,下午看数学,晚上弄语文、英语,直到晚上10点。 

端着系着“vip”小吊牌的茶杯,做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题目,他选择茶馆,是因为喜欢闹中取静的状态。

拿出一块小面包,梁实说,由于吃饱了饭容易困,他晚饭都用面包、牛奶对付,“坚决只吃五分饱”。最近三个月,有许多朋友约他吃饭,但他基本推掉了。

与其他多数学生不同,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梁实的顺序是:先看答案里的中文翻译,再回头看英文原文。“梁氏复习法”看起来有点偷懒,可他觉得自己一点也不马虎。遇到答案里看不懂的内容,他会一直“死磕”,哪怕花上一整天时间。年纪大了,一天不能完成所有科目的一整套题,他“抱着平常心,只愿自己心里踏实一点”。

因为总是“坐不住”,去年,他到绵阳南山中学读了几个月的书,每天早上6点20起床,坚持不迟到。因为还是想和家人在一块,今年,他选择在成都备考。

一直以来,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宽慰。每天中午,吃着家人准备好的饭菜,他很感激。

“拼过了不后悔,明年还要再来”

“很多人拼尽了全力,只是为了度过平凡的一生。”梁实说,选择参加高考,不过是一种活法,虽然自己是嘻嘻哈哈的人,喜欢自由的状态,但这不代表可以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

1983年,梁实第一次参加高考。复读又没有考上后,他开始工作、结婚、生子。2002年,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他再次“应战”起来,没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一年又一年地埋头苦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梁实做起建材生意,一年可以赚上百万。现在,他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美国读研究生。梁实夫妇俩继续做生意。

他说,执着地反复参加高考,是因为“向往大学里自由轻松的氛围,想做个知识分子”。平日,他喜欢到家附近的西南交通大学里面逛逛,一进去就感到很自由。沿着湖边走,他总会想象着自己在大学里的生活。

虽然有了家庭,但如果他能考上大学,还是想在大学里铺张床,白天听课、泡图书馆,晚上和室友聊聊天。

他的梦想是四川大学数学系。他喜欢数学,因为题目太抽象了,“整懂了就会很有获得感”。但面对“始终考不出的好成绩”,他放弃了,只愿考上一个满意的二本。

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的高考”,梁实提笔哗哗地写下标题——我看高考。对于高考,他有太多感悟。“一个公平的竞争通道”,他拼过,不后悔。

“明年,还要再来。”6月22日晚,梁实说。

 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 摄影报道

评论 7

  • 夏三水 2017-06-23

    太执着不一定是好事

  • 夏三水 2017-06-23

    666

  • 红旗飘飘 2017-06-23

    有点神。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