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图集⑪|从慌乱走向坚定 有人点灯前行

封面新闻 2020-02-03 14:09 64622

封面新闻记者 谢凯 田雪皎 廖秀
一场疫情,几番离散。
镜头下,兜述着疫情笼罩的城市故事。围城武汉,世间百态,病院点灯而行的医生,骑电瓶车载老伴看病的老人,候诊大厅拥抱的恋人,彻夜施工的火神山工人,安装床位的志愿者,穿行大街的外卖小哥……
生活总要继续,如劲风疾草,逆向而行。


除夕夜,医院门口挂上的灯笼。
摄于2020/01/24

火神山医院交付前夕,工人们吃完饭短暂休息后,开始继续彻夜施工。
图为一名工人和家人视频报平安。
摄于2020/02/01

雨后放晴,开始有市民出门跑步。
摄于2020/01/28

两位穿着红色外套的市民穿过长江大桥。
摄于2020/01/28


1月最后一天,国博大道一对老年的残疾夫妻,驾驶着一辆三轮车,拐杖上挂着吊瓶。
摄于2020/01/31

上坡时,三轮车故障,老头下车困难地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修车,老太太用力地往后拉着车。
老人告诉我,老太太CT结果显示肺部有阴影,医院暂时没有床位,医生告知情况不是太严重,自行回家隔离。
摄于2020/01/31

时间回到我们来武汉的第一天,1月22日
飞机快落地时,夕阳照进舷窗。
摄于2020/01/22

落地后,我们第一时间前往了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这里被广泛认为是病毒传播的源头。
现场拉起了警戒线,安保、消毒人员、警察24小时执勤。
摄于2020/01/22


武汉第七医院,这里是7+7定点诊疗医院,凌晨时分,门口排队近百米。
摄于2020/01/24

依然有市民不清楚公共交通停运,在站台等车。
摄于2020/01/24

一位医务人员拉开警戒线进入隔离区。
摄于2020/01/24

一位老人戴了一天口罩,坐在门口抽烟透气。
摄于2020/01/24

候诊大厅内,一对恋人抱在一起。
摄于2020/01/24


黄冈市传染病医院,家属将东西送至门口经由医护人员送到指定病房。
摄于2020/01/26

原黄冈市二医院被临时改为传染病医院。
摄于2020/01/26

仙桃彭场镇是中国最大的一次性口罩生产基地,由于工人紧缺,买不到消毒设备,只能由工厂老板一家继续生产。
摄于2020/01/27

工人怕传染,又恰逢春节,三倍工资仍旧无法劝回工人返厂上班。
摄于2020/01/27


仙桃市另一口罩工厂,给员工发到五倍工资,同时每天发两百元红包鼓励员工加班生产。
摄于2020/01/27

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线仍旧无法开工。
摄于2020/01/27

彭场镇最大的医用防护服工厂外,现场开始准备封锁,一位老人在围观。
摄于2020/01/27

仙桃市各村落间的乡村道路被挖断,各个乡村展开乡村保卫战。在最开始的建筑垃圾被搬走后,派出所调来了拖车对道路进行封堵。
摄于2020/01/25

被称为“黄冈小汤山”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原本属于半修建完成状态,为了快速投入使用,数千名志愿者自愿前去帮忙。
摄于2020/01/26

志愿者小刘一天要打电话上千个,与报名支援的护士进行沟通,排班。
摄于2020/01/26




志愿者分工有序打扫卫生,安装床位,擦洗玻璃。
摄于2020/01/26

六十三岁的志愿者
摄于2020/01/26



火神山医院建设者
摄于2020/02/01

火神山医院航拍。
摄于2020/02/01

火神山建设者
摄于2020/02/01

天气变好之后,一名老人骑车到长江大桥下的纪念碑阅读上面的文字。
摄于2020/01/28


一艘小船经过湖面。
摄于2020/01/28

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医务人员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为了能够方便沟通,他们在背后写上了名字。
摄于2020/01/31

在这个重症监护室里,有的护士03年主动报名参加抗击SARS,有的护士因为无法回家被迫停止了哺乳期。
摄于2020/01/31

一位资深的医务人员告诉我,病毒害怕37度以上的高温,怕酒精。
摄于2020/01/24

至暗时刻,有人点灯前行。
摄于2020/01/28

评论 13

  • 心悦皎皎 2020-02-03

    街头虽清冷 却是武汉人民负责任的对抗疫情作出的贡献 暖了全中国的心

  • 成都蓝蓝 2020-02-03

    以前不管是工作日或者休息日,武汉的街头都是人头攒动。会好的,加油

  • 重庆小面馆 2020-02-03

    早日赶走疫情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