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在四川(20)|在夔州③:无实权琐事多又忧谗畏讥,陆游很苦闷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19-12-18 10:01 108691

陆游在四川(19)|在夔州②:陆游与上司王伯庠相处得不错

表面上看来,身为通判的陆游在夔州的地位仅次于知州,而且夔州下辖“峡中十五郡”,应该是很有权势的。但实际上,陆游在夔州虽然地位很高,却没有多大实际权力,相当于是一个“闲官”,但却又有很多做不完的案牍工作,这让志向高远、立志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陆游很是苦闷。

夔州古城(资料图片)

手里没有权力,自己软弱得像泥土

《宋史·职官志》中说,宋朝的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重要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北宋初期,通判的权力是很大的,地位仅次于州府的“一把手”知府(知州),也是由皇帝直接委任,州府文书必须要有知府(知州)和通判两人签字才能施行。通判与知府(知州)的地位几乎平行,而且通判还负有监察知府(知州)的职责,可以随时向皇帝报告。

但是,到元祐、元符年间,通判的职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到了南宋,通判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权力和地位已经很低微了,基本上是知府(知州)的僚属了。州府事务的裁决权完全以知府(知州)为主,通判只有唯知府(知州)之命是从。

所以,虽然文书需要陆游签署后才有效,但实际上,夔州的政事,陆游常常不能决策,反而要处处看知府的眼色行事。这也不能怪王伯庠,因为当时的制度就是如此,王伯庠其实也是在履行朝廷赋予的职责,不可能分权给陆游,否则就是失职了。

对此,陆游是有清醒认识的。他在《通判夔州谢政府启》中说:“(通判一职)乃如别驾,实类闲官。”所以,陆游在夔州虽然地位很高,却无多大实际权力,这让陆游感到前途暗淡。他在《遣兴》中说:“已判功名迕,宁论簿领迷。赖无权入手,软弱实如泥。”手里没有权力,自己软弱得像泥土。

看起来是闲官的通判,公务相当繁杂

更让陆游感到烦恼的是,看起来是个闲官的通判,其实公务相当繁杂,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他在《林亭书事》一诗中写道:“期会文书日日忙,偷闲聊得卧方床。”在《定拆号日喜而有作》中说:“满案堆书惟引睡。”桌子上堆得满满的文书,让他昏昏欲睡。

整天在公文中埋头处理,使得陆游“沉迷簿领吟哦少”,连写诗作文都很少了。为此,陆游在《自咏》中感慨地说:“钟鼎山林俱不遂,声名官职两无多。”做官与隐居,都未能如愿;声名和官职,也没有得到提升,自己图的是什么呢?

在为王伯庠离任写的《蓦山溪·送伯礼》词中,陆游在下片写道:“春深鳌禁,红日宫砖暖。何处望音尘,黯消魂、层城飞观。人情见惯,不敢恨相忘,梅驿外,蓼滩边,只待除书看。”陆游很羡慕王伯庠在仕途上的顺畅,在祝愿王伯庠的同时,把自己的失落感也表达了出来。

忧谗畏讥,不得不夹起尾巴做官

更让陆游感到苦闷的是,他不得不夹起尾巴做官。为什么?忧谗畏讥。

陆游知道,自己是“有罪”之人,只是因为朝廷的恩惠才得以再次出仕为官。所以,他在夔州任上处处小心,步步留意,“占名惟谨”,做起了“聋丞”。

他在《假日书事》中写道:“万里西来为一饥,坐曹日日汗沾衣。但嫌忧畏妨人乐,不恨疏慵与世违。”我不远“万里”到夔州来,不过是为一份谋生的差事而已,如果惹得他人不高兴,又是何必呢?

陆游害怕小人的谗言,所以他在夔州时自称“幽人”,把自己封闭起来,让小人找不到自己的破绽,从而得以明哲保身。这是多么的无奈和凄凉!

黄勇/文

【下期关注】

请看“陆游在四川(21)”。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