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通过华西和封面,我望见涪江从遂宁城边静静流过

封面新闻 2019-12-06 16:27 82574

封面新闻记者 梁波 忻晓松

说好了聊聊25岁的华西都市报,以及“中国第一智媒体”封面新闻,两句三句,孟凡超还是绕到了“桥”。

12月3日,北京初冬。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办公桌上,孟凡超把思绪拉回到了38年前。

自1982年离开家乡四川,孟凡超就开始和桥打交道。近40年来,回四川次数较少。不过,对于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还是有缘。如港珠澳大桥通车前后,他曾三次登上华西都市报的头条,以及占据封面新闻“第一屏”。

设计桥,拉近人们交通出行时空距离。登上华西都市报头条和占据封面新闻“第一屏”,孟凡超说,拉近了他和家乡的距离。“家乡人看见了我,知道我设计了港珠澳大桥。我也望见了涪江,她正从遂宁城边静静流过……”

孟凡超,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临危领命

首次“领衔”设计厦门跨海第二桥

孟凡超,今年60岁。因港珠澳大桥,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孟凡超工作室”。这个牌子,办公室门口挂了一个。办公室里面一个木架上,也摆了一个。

环视整个办公室,却没有发现孟凡超的最高光之作———港珠澳大桥任何印迹。墙上,除四副地图,到是挂了一张关于大桥的照片,上书“厦门海沧大桥”。

“这是我首次担任总设计师设计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孟凡超用手指了指照片,也把时针拨回到了1996年。这一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第二年。这一年,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创刊第二年。

厦门海沧大桥,坐落在厦门西港中部,于1996年12月8日动工,是从海沧半岛通往厦门岛的一座东西方向的跨海公路大桥。

时至2019年,20多年过去,作为厦门出岛第二条通道,海沧大桥已成厦门最“劳模”大桥,每天从桥上驶过的车流量达十多万辆。

对于孟凡超,考上大学,并分配到北京参加工作,是其人生新起点。主导设计海沧大桥,则是他“人生爬坡路上”的一座必经桥。

1978年,孟凡超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学习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士学位。从此,孟凡超与桥梁结缘。

1982年,大学毕业,孟凡超被分配到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当时,设计院名为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为交通部下属事业单位。进入设计院,孟凡超主要从事特大型桥梁勘察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

在设计院“蛰伏”15年,1996年,孟凡超迎来属于他个人的机遇。当时,厦门海沧大桥进入设计攻坚阶段,因此前设计团队种种原因,孟凡超被紧急任命为总设计师,并带领团队开始海沧大桥的设计工作。“这是我首次担任总设计师。”孟凡超说。

1999年12月30日,还有两天进入21世纪,海沧大桥建成通车。作为世界第二座、亚洲第一座三跨连续全浮体系的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海沧大桥代表着20世纪中国建桥水平最高成就。

海沧大桥的构造可谓高大上,这让孟凡超有了更多机会。于是,孟凡超这个名字,开始镌刻在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主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钱塘江嘉绍大桥、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等项目设计中。

高光时刻

500多项专利“智造”港珠澳大桥

“正因为有了南京长江三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大桥等等跨江跨海桥梁设计经历,我也才有了设计港珠澳大桥这个超级工程的勇气。”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凡超说,“不是我设计了港珠澳大桥,而是港珠澳大桥成就了我。”

2009年,孟凡超“领衔”,带领团队驻扎珠海,开始了港珠澳大桥的勘察设计工作。他说,自这时起,他有了“过伶仃洋”的感觉。

香港、澳门两座国际机场,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锁”住伶仃洋,大桥桥塔建多高才避得开频繁起降的飞机?

伶仃洋位居珠江入海口,每天从这片海域航道过往船只,高达4500艘。用怎样的方案,如何才不会影响如此繁忙的航道?

珠江委也提出要求:大桥建成后,阻水率不能超过10%。这样的标准又如何才能达标?

伶仃洋上,方圆200平方海里海域,属白海豚自然栖息地。大桥建造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

从2009年到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整整十年间,孟凡超乘坐高速交通船,辗转香港、澳门、珠海三地,每一年的次数多得他也记不清。每一次,交通船在伶仃洋上飞驰时,孟凡超总想近距离目睹一次白海豚的“芳容”。结果,他没能如愿。“白海豚只会追逐慢行船。我们的船开得太快了!”孟凡超说。

正是一次又一次乘坐交通船与伶仃洋的“亲密接触”,孟凡超和他的团队,也一次又一次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案。最终,呈现出史无前例的设计方案:集“桥、岛、隧”于一体。

在孟凡超的脑海里,还有一个数据,他不会遗忘。“港珠澳大桥主桥全长50多公里,创新专利高达500多项。这在世界桥梁建造史上堪称奇迹。”孟凡超说,正是一个又一个如“新物种”的创新专利,才“智造”出世界桥梁的“新物种”:港珠澳大桥。

频上头条

通过华西、封面 “我望见涪江”

孟凡超带领团队在伶仃洋上创新创造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于2017年7月,正式走进港珠澳大桥,见证海底隧道全线贯通,记录大桥通车等历史时刻。

自1982年离开四川,分配到北京工作,加上主导设计的是跨海跨江大桥,孟凡超回四川次数的很少。不过,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时间的临近,作为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开始频繁登上华西都市报的头条,以及封面新闻app的第一屏。

“在华西上头条,以及占据封面新闻第一屏,让家乡人知道我设计了港珠澳大桥。同样,通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我望见了涪江,她正从遂宁城边静静流过……”

12月3日,孟凡超通过微信,以语音形式发来这段话。他解释说,华西都市报自诞生日起,与“互联网”共成长。25年过去,华西都市报“进化”为封面新闻,再次奔跑在新闻大道上,“所以我发这段语音,视频里可以用。”

为庆祝华西都市报创刊25周年,同时,感谢超千万用户对封面新闻客户端的喜爱,12月10日,“新物种·进化论 华西都市报创刊25周年暨封面新闻用户节”将在成都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将开启为期三个月的盛大用户互动活动,并向您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每一位老友、新朋重逢欢聚,见证我们的成长,以及,新物种拔节向上的朝气。


评论 13

  • 薪尽自然凉 2019-12-07

    必须赞,大赞

  • fm499530 2019-12-06

    众人赞美

  • 梦中风几里 2019-12-06

    港珠澳大桥,实用才是好工程!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