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怀念流沙河 一位自然的、充满元气的老龄孩童

封面新闻 2019-11-24 08:37 46063

相关阅读:早上开花,晚上凋落 流沙河先生去世 享年88岁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晚年的流沙河,弃诗从研,一心钻到中国传统经典之中。爬梳故纸,追索字源,快慰自己。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精品文化食粮,赞誉甚广。尤其是深受蜀中文人后辈佩服爱戴。这一点从他去世消息传来后,众多作家、诗人齐齐撰文或发声缅怀为证。比如在作家龚静染给封面新闻记者发来的随感中,他提到流沙河,“晚年治学,沉于逍遥之境,自成一家言说,深孚蜀地文心之众望。此公骤然仙逝,四川文坛犹失一如椽大笔也。”

《古诗十九首》《诗经》《庄子》……流沙河近一两年开始着手研究《易经》。在他的书桌上,摆放了很多工具书,资料书。2019年11月23日,《易经》失去一个高级读者和研究者了。

流沙河从小觉得《易经》深奥,神秘,很多人拿去算卦,高深莫测的。他就想试着把它的本来面目一探究竟。他拿起放大镜,墙上挂起八卦图,开始了文本细读。一旦深究起来,流沙河常常会笑。他发现很多让他感到可乐。“有很多内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我目前发现《易经》的复卦,结果‘复’说的是流行性感冒。我一边读一边笑。此外,还会发现里面有不少内容非常平常,甚至可以说是土得掉渣。《易经》上还有两性知识的介绍,指导你如何与异性相处,和生理卫生问题,新婚常识,以及一对没有文化的夫妻早晨赶着大车赶路,一路上发生的各种故事。这些是我细读前没有想到的。”

流沙河的研究无功利,将学问知识视为精神乐园。所以他有很多新鲜灵动的发现。比如“潜龙勿用” ,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时候还没到,千万不要轻易乱动,不要暴露自己。但是背后的道理来源是怎样的,不少人都不清楚。这个道理来自鳄鱼的一个生活习惯。鳄鱼在沼泽地,春天的时候,天还冷。它们打了洞,待在里面,不能动。因为那个时候,鳄鱼对外界环境的隐患没有抵抗力。这个“龙”就是指“鳄鱼”。亢龙有悔。是指鳄鱼到了夏季,水快干了,如果不及时打洞以便潜伏,就会后悔。这种角度,唯物的角度,是符合事实的。

《易经》很容易被江湖人士与占卜算卦联系在一起。但算卦迷信不是流沙河研究《易经》的目的。“如果里面只是一些玄学知识,那我的研究兴趣也不大了。正因为里面那些土得掉渣的内容,让我觉得很有滋味。因为其中包含了真实的不得了的底层社会的知识。比如里面提到人际关系。“一人行,则得一人;三人行,则损一人。”是说一个人在外旅行,则很容易在路上找到同行的人。而三个人一起出行,则很容易其中两个联合起来孤立另外一个。这多么耐人寻味啊。”

这些年研究经典,流沙河积累了自己的心得:“做这些事情不能有功利心,不能骄傲。我自己偶然有一点发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只有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才有所见。不是我坐在窗口空想的。而且我的所谓新鲜发现,也不过是蕴含在经典文本里的东西,只是没有被别人发现而已。”

随着研究古籍越来越深入,流沙河越来越觉得,很多知识出于他意料之外,有很多乐趣。他很清醒:“千万不能把自己看得特别了不起,更不要表演。真正学习传统文学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庞大的知识,你倾其一生,皓首穷经也读不完,别说一半,十分之一都读不到。”

有些人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处,就容易排外,一种非此即彼的两级态势。流沙河多年研读传统文化,态度非常客观、理性,“传统文化并不全是好的,比如我现在弄的《易经》,其中有很多荒谬的内容。对待传统文化,也要有分辨的理性眼光。同时,我们的眼界也要打开。要有客观、开放的心态。比如我们很多关于西方的知识,都是先从日本那边传过来的,哲学、经济学,西学东渐经由日本转手,我们也从中得了很多好处。要有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经过思索,流沙河认为他找到了一点:跟儒家思想有关,“由地理特点带来的自我中心主义毛病,也比较容易犯。且不说学问,就说人种,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我们觉得自己是最高贵的,周边都是蛮夷,这是儒家与生俱来的一种很窄的见识。其实好多东西不是我们这一片土地上生长的,我们这片土地虽然广博,但非常有限。再加上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国门关闭,也容易养成排外的习惯。一些中国人难免有抱残守缺的心态。我觉得,经过慢慢教育,这种心态会变得正常。”

一个文人,因诗而名,也因诗堕入低谷,却在低谷之中找到汉字、找到庄子,找到诗经,找到唐诗。看清世事浮沉,在文字里安顿自己,在经典里找到归宿。流沙河说,“感谢古老的汉字,收容无家的远行客。感谢奇妙的汉字,愉悦避世的梦中人。”除了诗文,流沙河的书法也深受人喜爱。他的书法风格带有天真稚拙之气,跟流沙河自己整个人的气质非常一致:有意思的,讲道理的,耐琢磨的,自然的,真实的,充满元气的老龄孩童。

评论 8

  • 锦江罗本 2019-11-24

    好想听先生讲上一课《易经》啊

  • 马辫儿 2019-11-24

    先生的一生,就是他自己那首《理想》的完美实践。

  • 你我故事 2019-11-24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