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芨芨草:水墨江洲

封面新闻 2022-11-21 15:53 80575

文/芨芨草

江面辽阔,水流宛如款款而来的踏波女子。元井、味江、泊江携手同行,形成汇江,河沙冲积,故垒江洲。元通古镇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只船,从1650年前的东晋缓缓驶来。

小镇不大,然而历史底蕴浓厚。顺街而行,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古皂角树,挂满弯弯皂角,像形状各异的弦月,勾住来往者的向往和惊奇。树下,数十家店铺摆满五香、烟熏板鸭,人间烟火的香味扑鼻而来。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老街依然沉淀着历史的风貌:老桥老作坊老店铺,巍然屹立的古树古风古宫殿,让人目不暇接。

从三倒拐到十字坡,宁静的小街格外热闹,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猛然,有人扯我的包,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婆婆,背着一个背篓,里边装满我最爱吃的竹笋。“妹子,山上竹林的新鲜货。”我不好拒绝头发斑白、面目慈善、身体硬朗的她,把背篓里的竹笋一扫而光。

她非常高兴,笑眯眯地说:“我带你们去一处好地方。”三拐两拐,来到一个宽敞的小广场。看见肃然静默、有着哥特式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教堂,这座1903年的建筑出现在元通小镇,令人惊诧,可见元通历史上的繁荣开放景象。

从教堂左边的小巷进去,就是一座庭院,建于1914年的黄家将军府。进得大门,天井长廊两边是十分别致的滴水陶瓷壶。进二门,宽敞的四合院在恬静中气势恢弘,暗藏威猛,感受到20世纪前期川西建筑的独特韵味。庭院中央一个蓄满水的长方形石池,水池四周贴满石头做的车轮大的铜钱,好一个“水带财”。

走过长廊,走出月牙门,来到江边 。我仿佛看见古镇历史上的水运码头,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早在明代,这里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的繁荣昌盛,一幅元通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这时,婆婆唱了起来:“河这边喊个山歌,做成云(哦),飞过河(哎),缠住幺妹细腰杆。幺妹不听(哎)只赶鹅,急得三哥团团转(啊),扯破嗓子(哦)莫奈何……”歌声渐远,婆婆转身向我们挥手作别。

我追过去,大声说:“明年我们还来买笋子,还要买鹅。”“老地方见。”说完,婆婆沿江踏波走浪,人快消失了,影子却越来越长。

阳光明媚,江风徐徐,蝉鸣如曲,伴随我们来到增福街48号清代民族英雄王国英故居。“宁波义烈彪麟笔,文井清光耀鲤庭。”王国英为元通古镇画上重彩一笔,可歌可泣。元通,不仅是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川西坝子的江南水乡,更是英雄的故乡。

小镇不小,故事却多,还有捋不完的情结。我深深爱上了这个风情小镇。马不停蹄,朝心之所仪的风景走去。

走过地标建筑惜字宫,它是全国唯一的没有修建完整的半边字库;走进英国人修建的当铺,从瞭望孔远眺,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江河从身边流淌,仿佛看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打卡横跨泊江,有三石拱孔的永利桥。来到广东会馆,回想曾经拥有南来北往商业鼎盛繁荣的场面。最后,定格在心心念念的元通塔,其位于三江汇流处,为明清七层古建筑,每层八角设置风铃。登高远望,北迎泊江、东观水墨元通、西眺味江、南极目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每层一景一天地,寄放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内心世界。可惜无缘登塔,留下遗憾。

夕阳西沉,水面波光粼粼。有些累了,来到临江茶楼,独坐石阶上,恰巧看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幻象。由衷感叹,元通不正是这条置身江中的船吗?天边的夕阳把淬出的黄金镀满整条船、每条街、每个古建筑、每个历史的里程碑,镀进千秋万代生于斯、长于此的元通人心里。

此刻,一行白鹭贴水绕江遨游,穿过轻柔柳幔,回归古镇那棵最高的树丫。幕色慢慢缭绕,像淡淡的水墨,为元通江洲画上若隐若现的意境。这意境的空间让我深陷其里,不能自拔。

此时此刻,仿佛走进孟浩然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里,走进元通水墨江洲的画卷。

夜渐浓,烟波微澜,不知何时月儿已经高高挂在浩渺天穹。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在封面新闻发表的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