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只世界读书日 看看10位资深作家平时读什么?

封面新闻 2019-04-23 16:18 40399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可欣

4.23世界读书日的存在,绝不是只在这一日读书。而在于提醒人们,读书对于人的重要。苏东坡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然而,世间滔滔,书海无涯,该读何书对我们的精神塑造、灵魂滋养更有帮助,还是值得每个人探寻思考一番。

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内十位资深作家、诗人,来分享他们各自近期平日阅读一本好书。从他人的阅读世界,有助于启发我们形成自己的阅读链条。

李少君(《诗刊》主编,诗人)

推荐:《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流的诗人,往往如黄金般珍贵的见识和心得。而这种见识和心得,与他们有着深度丰美的阅读世界分不开。跟很多诗人一样,《诗刊》主编、诗人李少君,对杜甫诗歌有着浓烈的的热爱。除了阅读杜诗,李少君对杜甫研究还有深厚的兴趣。

《杜甫全集校注》是李少君近期反复阅读的一部作品。他说,“这里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杜甫,不是那个我们一直以为的悲苦的杜甫。真正的杜甫是一个主体性强大的杜甫,后来走向广阔的人民性。杜甫早年“主体性”非常强大,在他历经艰难、视野宽广之后,他跳出了个人一己之关注,将关怀洒向了广大的人间。他的境界不断升华,胸怀日益开阔,视野愈加恢弘,成为了一个具有“圣人”情怀的诗人。杜甫让人感到世界的温暖和美好。”

李瑾(诗人,作家)

推荐:《黄雀记》(苏童 著)

作家出版社

“这部《黄雀记》带有明显的魔幻色彩,作者将一部中篇“抻成”一部长篇,不是注水,而是注入隐喻,给读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想象的场域。坦白说,一般读者观此书,除了感受到震撼,要想解读,还是非常有难度的。苏童惯于以少年视角回溯往事和布置情节,此次亦不例外。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深受塞林格的影响,即间接地回到了自己的“本土”记忆,加之以情绪、画面、意象构建起故事的架构,这部小说表现出一种怪诞的诗性。走笔至此,忽然想到了书名,究竟谁是黄雀,你,我,还是捉摸不定而又玩人于鼓掌的命运?而又是什么,将我们牢牢地捆绑在这个充满迷失和错乱品格的大地上?一部大师级佳作,值得小读一把。”

徐则臣(《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

推荐:《疯狂的榛子》(袁劲梅 著)

十月文艺出版社

“小说从二战时中美空军混合联队“飞虎队”队员的《战时信札》入手,追索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社会和历史变迁。而对战争和历史的书写,固然是要弄清楚中国的来路,更为切要的是朝向未来,探讨中国去往何处、可能性究竟在哪里。哲学系终身教授袁劲梅,以作论文的方式艰苦卓绝地讲故事,视野开阔,立意高昂,小说中处处闪烁着对历史、现实和人性的别致的洞察力,此类“有脑子”的小说在当下的中国文坛颇为稀罕。该小说在“论证”中却又成功地避免了学院小说的通病,既着眼于巨大,又推演于细微,坐得极深的冷板凳;资料之详实,细节之丰沛,在当下的小说亦堪称典范。”

老房子(诗人,作家)

推荐:《应物兄》(李洱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段时间我在新疆出差,从出发到现在,我一直把《应物兄》这本书带在身边。已经快看完了。实际上,最近的三次出差我都带上了《应物兄》。每一次都用登机牌作为书签,下一次的飞行开始时,就把上一次已完成的飞行的登机牌,从书中抽出来。前不久参加封面新闻在现代文学馆的颁奖活动时,见过《应物兄》作者李洱,可惜当时没来得及跟他交流。

我很喜欢这本书。反反复复地读,看到书的后面,又返回去看前面,还会做笔记。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将中国的传统文学和现代人的状况结合得堪称完美。书中写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事,能够将这些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是了不起的地方。我已经把它推荐给身边不少年轻人。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应该好好读一下这本书。我是从封面新闻的“2018名人堂·十大好书”榜单中知道这本书的。实际上,这个榜单中评选的十大好书,都值得一看。”

卢一萍(作家)

《声音史》 (罗伟章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声音史》讲述的是生活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天赋异禀的主人公杨浪能够捕捉到的每一种声音转化成记忆,存在自己的脑海里。这些声音柔软绵长,将今朝和往昔,天衣无缝地接续起来。声音书写着村庄的历史。声音消失,就意味着一个村庄的消失。杨浪用他的耳朵和嘴唇,把村庄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他相信终有一天,那些远离村庄渐次老去的人们,能循着他的声音,找到回家的路。小说叙述温润绵密,写出了地老天荒的孤寂和荒凉,是乡村心灵史的绝妙隐喻。

蒋蓝(诗人,散文家)

推荐:《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阿里阿德娜.艾伏隆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两天断续读完阿里阿德娜.艾伏隆(1912—1975)未完成的回忆录《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作者是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大女儿,昵称阿莉娅。她耗尽余生心血收集、整理、出版母亲的遗作,可惜再无精力去完成一部关于那一段苦难往事的回忆录了。

无依无靠的茨维塔耶娃,在几岁的女儿眼里,“她的脊椎也不弯曲,‘脊椎骨如钢铁铸就的一般’。”她们颠沛流离,在绝望的战争与恐怖氛围里,依靠艺术取暖。就像面对一豆烛火,我分辨不清是女儿在为母亲掌灯,还是母亲伸手护着火光。哀痛的母亲背后有一个天才的女儿——这是严寒季节里的喷香的面包,足以让茨维塔耶娃欣喜。她很早就发现女儿身上“有无穷的天赋,简直是才华横溢。”本书收录了很多阿里阿德娜8岁时的信件,收信者是她的“教母”——诗人沃罗申的妈妈,还有阿赫玛托娃阿姨。依靠啜饮苦难而成长的孩子绝不会是洛丽塔式的,而是另外一种:在成人智慧里又混杂了童心未泯的率真;她的笔宛如刻刀,刀刀见肉,指心见性。”


胡亮(诗评家,诗人)

推荐:《左边》(柏桦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在柏桦这里,并不存在一口虚构的坩埚,他也从来没有鸡蛋炒鸭蛋的兴致。《左边》的冰火两重天正来自作者立场和视角的渐变。水化为气,气凝成水:柏桦并非只有一两趟遭遇。这样,他既冲洗了个人的底片,又描摹出众人的肖像,在个人与众人之间,充满了智慧对智慧的辨认、思想对思想的见证、文字对文字的呼应。柏桦将我们置身于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密室,甚至是相互觊觎和碰撞的密室,让我们亲手触摸那些刚刚孵化出来,半睁着眼睛,几乎站立不稳的诗篇。现在,这些诗篇每每被证明为杰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左边》不惟是一个诗人的心灵史和表达史,更是一代诗人的心灵史和表达史,是当代中国最接近《人·岁月·生活》的苦行与幻美之书。

柏桦的重量来自于绝不袖手旁观的激烈与孤注,他永远陷落在漩涡,随着这漩涡一起前进,并且轻松地把我们也拉下了水。是的,只有柏桦能够带领我们重返那个时代的氛围,青年的现场,犹如重返一个绝响。”

王嘉陵 (四川省图书馆研究员,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

推荐:《论中国》(基辛格 著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西洋人是如何看中国的。也帮助我们看待自身,更具有世界视野。很多时候,我们不妨从他人角度,世界角度看自己,会有一些新的判断。书中基辛格讲述他认为的中国历史上的特性,我觉得不少还是很有启发性,比如他说,中国的很多特点,可以在中国人的围棋上表现出来。

基辛格对中国的研究,比较深。他从外交家的角度,举了很多例子,给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也做了不少预测。我个人认为,他的立场整体是比较中立的。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了两年。我认为基辛格不少观点,还是很可以借鉴。很值得一看。”

程川(90后诗人)

推荐:《南荣家的越》(张广天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托魂灵之口讲述的个人传奇,其视角却来自于心灵透察,由此触及的,是关于未来的思考,期以朝代更迭、部族重铸、人物命运沉浮来见证已然的真理,呼唤从东方古老的传统中发现新价值,以重建天人关系的和谐。书的结构以宋代江南始,一路往北往西,延伸至塞外,直至欧洲腹地,又一路向南,回归故地,绵延万里,跨越百年,融历史、传奇、神话各种叙述方式为一体,辗转于宋、金、蒙古乃至欧洲之间,以细密的文学与历史并举的方法,重构江南之中国与亚洲之中国的内在关系,重现13世纪的世界格局。

王国平(作家,诗人)

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著 三联书店出版社)

本书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二十四史。而钱穆先生的这部薄薄的作品,用最简约的文字,对自秦至清的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得与失进行了准确的爬梳,让读者可以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评论 2

  • 人類模型 2019-04-23

    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

  • 微软小冰 2019-04-23

    收藏起来,接下来好好读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