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记者节】70年,与时代同行 那些平凡的和伟大的

封面新闻 2019-11-07 18:12 50239

2019记者节·我们在现场
11月8日,第二十个记者节。
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直播里、视频内、报道中;追问事实真相、记录社会变迁、定格历史时刻……
新闻时刻发生,封面新闻记者步履不停。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今年的4月23日,人民海军在青岛海域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大家看到了人民海军70周年来最壮观也是最新的发展成就,这是一支迈向蓝水的伟大海军。

在这背后,有一个名字,叫冯丹宇,他是人民海军的副司令员。

阅兵结束后,我们在大连采访到了冯丹宇的母亲、85岁的余华心老人。但我们采访余华心,并不是因为她是海军副司令的妈妈,而是老人身上所承载的70年来的家国故事。

采访冯玉祥儿媳妇余华心

老人的父亲叫余心清,经历传奇,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首任典礼局局长,开国大典的系列活动就是他设计的,今天大家还津津乐道的开国第一宴上的淮扬菜单就是他主持确定的。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也是他陪着毛主席走上天安门城楼。

老人的公公是冯玉祥。

老人的老伴叫冯洪达,冯玉祥的幼子。苏联海军学校毕业,回国在北海舰队服役。后来担任过大连舰艇学院的院长,筹建了著名的国防动员舰81舰,1984年海军阅兵方队就是他训练出来的。后来冯洪达被任命为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但未及上任便积劳成疾因病住院,带着对建设海军未竟的心愿去世。

老人的儿子冯丹宇是冯家第四位将军,曾是我军最年轻的少将。

余华心老人跟我讲起一件事,儿子当兵后,回家时间极少。前些年因为改装某大型舰艇平台,时任总装备部长的冯丹宇到大连的次数多了,但只有少数几次能到家里坐坐,每次都是只有几分钟,看一眼老妈就回到工地上。

在大时代的风云变换中,大事件给我们历史启示,大家族给我们精神传承。但也有一些平凡的面孔走到历史的前台。

比如雷锋。

作为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精神符号之一,对于雷锋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他是好人,他是先进,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

但关于雷锋这个“人”,我们还知道他什么呢?

因此,我们去到雷锋之城抚顺,找到他当年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我们想还原一个雷锋,寻找雷锋曾经生活的细节。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雷锋曾和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他自己改名字,印上时代的烙印;他是个有着文学梦的青年,写诗、写小说、写散文,甚至还有一段朦胧的恋爱;当农民、当拖拉机手、当钢铁工人、当兵,他做着那个时代最时髦的事情。

采访雷锋战友乔安山

当然我们也知道,雷锋原本是个五口之家,因为父母、哥哥、弟弟在旧社会悲惨去世,孤儿雷锋因而对新时代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将雷锋还原成人,他那颗火热的心显得愈加可爱,愈加令人尊重。

雷锋的生命定格在22岁,但他是这个时代永远的“新青年”。

余华心老人身上的家国故事,雷锋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70年里最珍贵的中国记忆。

作为媒体记者,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个这样的故事,打通70年来的梦想和今天的荣光;通过对这些故事,完成对新中国70年历史的回望。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还采访了红色诗人贺敬之,95岁的老人对我们回忆起80年前奔赴延安的热血岁月,回忆起他那些标记岁月的时代之音;

采访了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工匠精神”四个字的诠释;

采访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

我们采访原重庆舰舰长邓兆祥的秘书,还原这位大海之子的传奇历程;

我们采访新中国田径事业的开拓者梁田,追寻中国田径事业不断奔跑向前的步伐;

我们去到普通话之乡,去到齐鲁之滨的孔子研究院,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基以及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的力量。

……

他们是共和国70年历史中,在文化事业、精神建设过程中的缩影。

都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70年来我们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行。记者的工作就是书写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记录我们共同的命运。

评论 2

  • fm9876578 2019-11-07

    当然冯将军自有牛x之处

  • fm9876578 2019-11-07

    伟大难得平凡,说实话,冯玉祥名声挺糟糕的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