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对待景区疯狂“玻璃栈桥”,预调比补救好

封面新闻 2019-11-07 17:39 33354

□ 蒋璟璟

2016年8月,张家界“云天渡”玻璃桥正式对外开放。此后的两三年间,玻璃桥开始野蛮生长,目前国内的玻璃吊桥、栈道等项目已经超过2000个。今年以来,对玻璃栈道类项目的管理开始严格,河北、广西、福建等地都开始对玻璃栈道类项目进行安全排查,一些高风险项目被勒令停业整顿。(中新社)

在此前的狂飙突进之后,今年以来多地针对此类项目的监管尺度忽然收紧,“不再新批”“关停排查”等重拳之下,整个行业大有风雨欲来之势。在混乱的市场背景下,在酿成更严重的事故之前,暂时给“玻璃栈桥”踩下刹车,无疑是极其必要的。

过去几年与玻璃栈桥有关的事故屡屡发生,但其往往都会被归因为是“特定情况下的意外”,而没有指向“玻璃栈桥”本身的安全缺陷。而这,很可能是错判了!过去,一种广泛存在的误解是,“只要玻璃足够结实,玻璃桥就是安全的”。事实上,玻璃栈桥真正的风险在于,其有着特定的材料属性、施工难度以及结构特性——钢化玻璃当然是安全的,然而将一块块钢化玻璃造成又高又长的栈桥、滑道,就是另一回事了。

相较于工程学上的“不确定性”,玻璃栈桥更大的隐患,实则是各地越发失控的“建桥竞赛”,“比长”“比高”“比奇”“比险”不断升级过激,剑走偏锋之下施工难度和风险系数一并飙升。而除此以外,也应该意识到的是,景区新建玻璃栈桥都有着强烈的、急迫的营利诉求,“花小钱办大事”加之“赶工求快”的心理下,必然很难严格管控工程质量……

很遗憾,对于玻璃栈桥这一新生事物,我们还是少了一点耐心和审慎。各地景区以极快的速度就“复制”了这一设施和盈利模式,却没有等待相关工程标准、监管规范的出炉。又或许,这根本就是一场有意为之的“抢跑”,为的就是抓住时间窗口,在审批较宽松的时候抓紧制造既成事实?利益最大化冲动下的“激进化操盘”,可说是国内景区的共性(通病)了,由此导致许多存疑的、有待验证的设备、技术,过早、过大规模地投入了市场化运用。玻璃栈桥,便是其中一例。

以对游客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重新评估、系统审视玻璃栈桥的风险隐患,这种提前的“预调”比出事后的补救重要得多。之于此,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该给予最多的理解与包容才是。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