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悦然的山西往事:却望吕梁是故乡

封面新闻 2019-10-21 19:11 35969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十八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去世,享年95岁。消息传来,中国不少作家表示对这位“中国通”的汉学家表示缅怀。山西作家李锐是多年前被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最看好的中国作家之一。马悦然将《厚土》、《万里无云》、《旧址》等在内的大部分李锐作品翻译成瑞典文。有着多年的文学上深入来往的两人,成了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李锐的回忆中,他与马悦然之间有着怎样友谊来往呢?

马悦然与李锐

近日,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锐散文集《出入山河》一书中,收录了《插队掌故三则》《出入山河》《永恒之舞,亘古之梦——重读史铁生》等多篇精品文章。其中《却望吕梁是故乡》一文中,李锐记叙了自己与马悦然成为好友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两人相约一起回到李锐曾经插队的吕梁山的故事。从这些动情的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悦然与中国作家的友谊,以及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爱。

李锐,1950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厚土》《太平风物》,中篇小说集《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等。2004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出入山河》是李锐的最新散文自选集,共计35篇,分为3辑,既有对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汪曾祺、史铁生以及托尔斯泰、福克纳、加缪等作家的深度解读,也有对当下浮躁的文学进行的清醒思考;既有多次游历国外、广泛交流的开阔视野,也有对身边事物的敏锐感悟。与作家前期的散文作品相比,这本散文集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温情与悲悯。

1969年1月12日李锐离开北京来到吕梁山区,在一个叫作邸家河的小山村里当了六年插队知识青年。插队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日后会当作家,更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竟然会把一个叫马悦然的瑞典人带到邸家河来做客。

1986年,李锐开始系列小说《厚土》的创作,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副标题“吕梁山印象”。小说陆续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一些反响。同年6月10日李锐接到一封来自瑞典的信,写信人是陈宁祖女士,自我介绍自己丈夫马悦然是瑞典汉学家,正在翻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他们在不同的刊物上看到《厚土》,说是“很想翻译”。李锐当时根本不知道马悦然何许人,当然也更不知道他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教授、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主席等一系列头衔。只是觉得有人“很想翻译”自己的作品,这让李锐很高兴。于是,从那时起,李锐和马悦然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友谊之路交情。先是笔墨的,后是感情的,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随着交往的深入,马悦然和陈祖宁向李锐表示自己很想去吕梁山看看,但一直因各种原因,直到1996年陈祖宁去世,该计划还是未能成行。1999年马悦然再次提起要来吕梁山的动议。为此李锐已经打听预定了上山要用的越野车。马悦然决定和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系主任罗多弼教授同来,并且要带他的小儿子陪他一起来。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又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被迫取消了行程。

2004年春天,邸家河附近的山上发现了一个大煤矿,涉及到钻探、开发、修建厂房,邸家河说不定很快也会搬迁。得知该消息的李锐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马悦然。马悦然立刻从网上回信,有几分悲壮地宣布说:在死之前,我一定要去邸家河看看!

2004年8月27日,终于成行的马悦然与陈文芬女士一起,从北京坐大巴走高速公路,北京,大同,太原。第二天,沿大运高速路南下临汾,而后,过汾河向西,登上吕梁山。夕阳斜照的时分,满车泥浆,终于走进邸家河,终于在村口看见了那棵被李锐说过无数次也写过无数次的老神树。十五年前的那个约定,终于在这一刻梦想成真。

在这次吕梁山之行中,马悦然还做东,请邸家河全村的男女老少吃了大餐。马悦然从刚刚得到的《另一种乡愁》的版税里拿出三千块,用来买酒,买肉,买菜,炸鱼,炖鸡,蒸馍。从饭店里租来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八个凉盘,十个热菜,一道汤。邸家河全村男女老少,加上南耀村闻讯赶来的乡亲,总共一百来口人,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办起一场地道的乡村筵席。

在文章结尾,李锐深情回忆到,“三天很短,一闪而过。六年很短,一闪而过。十五年的时间也很短,也一闪而过。从我插队第一天来到吕梁山,至今已经三十五年,还是很短,还是一闪而过。年过半百,才懂得人生苦短。在这一闪而过的时间和人生里,吕梁山却成为永世难忘的记忆。先是我的记忆,后来又成为瑞典人马悦然的记忆。”

评论 2

  • 壹然 2019-10-22

  • 篷筆居士 2019-10-21

    跨越国界的乡愁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