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声 | 重庆大学博物馆陷赝品风波 雕刻艺术家朱成:是艺术品还是文物?要严格区分并做标注

封面新闻 2019-10-15 21:24 94099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事件背景】

10月15日,经过连续几天的发酵,重庆大学博物馆开馆8天之后已经闭馆。重庆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重庆大学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该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14日,有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质疑重庆大学博物馆展出的铜车马、轺车、青铜方鼎等藏品疑似赝品,将10月7日开馆的重庆大学博物馆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位收藏界的笔者在参观了重庆大学博物馆开馆之后,专程赶去参观,结果看到了仿制秦始皇陵铜车马的“改装版铜车马”,高达一米多的“汉代雁鱼铜灯plus”,“电镀金镶人工合成绿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宝石的乌龟”,仿制四羊方尊的乾隆年制瓷器等藏品。

重庆大学博物馆展出的轺车(图据江上说收藏)

他由此产生质疑:“吴应骑教授捐给重庆大学的,竟然是几百件赝品,而重大耗资数百万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赝品博物馆?”他将自己在参观过程中拍摄到的展品图片和视频发布在微信公众号里,截至15日阅读量已经突破10万+,并在文博界引发热议。

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朱成石刻艺术馆馆长、著名雕刻艺术家朱成。学雕塑出身的朱成已经年过七旬,他不仅喜欢自己雕刻,还喜欢收藏石刻。但与其他人热衷名贵的玉器、瓷器不同,他更喜欢收藏来自民间的浮雕、石刻和木刻。谈及重庆大学博物馆的风波,朱成结合自己40多年的收藏经历感叹:“重庆大学博物馆里展出的这批藏品,到底是艺术品还是文物?应该严格区分。是文物就需要鉴定真伪,是艺术品可以研究其工艺,对艺术创作也有帮助。”

重庆大学博物馆展出的铜车马(图据江上说收藏)

人物简介


朱成,雕刻艺术家,朱成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研究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成都博物馆协会副会长,中国·安仁博物馆小镇专家组成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西南交大传媒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朱成是雕刻艺术家,也是收藏家

展品是文物还是艺术品?

我从朋友圈里看到《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展品是模仿秦始皇陵铜车马的那个六匹马拉着的车马,仅从图片做判断,这种造型肯定是赝品。

今天文博圈的朋友都在转发、讨论这件事,关注度空前。这些展品到底是文物还是工艺品?捐赠者和策展团队没有在展签中加以说明。如果是文物,就应该写明出土时间、出土地、年代和文物名称等信息,方便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如果只是艺术品,不妨大大方方写出来,告诉观众它用了什么工艺,有什么艺术价值。不要误导观众之后,再被观众“打假”。

在绝大多数观众看来,博物馆里的藏品都是真品,是文物,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展品以原件为主,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应当明示。我们逛博物馆的时候会发现,有的展品参加外展没有回馆,有的博物馆就会用复制品或者仿制品替代,但是要在展签里写清楚。

只有注明了,才不会误导参观者,才能真正传承文化,起到博物馆应有的教育、展示功能。

可以放进艺术馆展出

作为一个雕刻家,抛开展品真伪,仅从艺术的角度来赏析,我觉得有的展品还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失为一件艺术品。

比如博主提到的改装版铜车马,就运用了通体错银的技术。尽管从照片上看,做工有些粗糙,但是这种通体错银的技术,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工匠如何做出这样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比如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汉代的陶俑、画像石,天天目睹这些古拙而质朴的石刻,它不追求精确的比例,但是栩栩如生,生动而有感染力,对我后来的雕刻创作大有裨益。

并不是说复制品、仿制品和工艺品完全没有价值,捐赠者吴应骑可以从中挑选一批具有艺术价值的藏品,放进高古仿品艺术馆展出,让观众来研究仿古的工艺,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

重庆大学博物馆陷入赝品风波(图据江上说收藏)

只收藏自己能鉴别的藏品

出于对雕刻艺术的喜爱,我在40年前就开始收藏历代的石刻、雕像。原来没刻意做一个博物馆,有幸收集到一些汉代普通人的墓葬出土文物,我感受得一种灵魂栖息在母形的建筑里面,需要一个场所保存和展示,这才有了石刻艺术博物馆。

一开始,我只是出于兴趣偶尔捡漏一些民间、民俗的石刻。时间久了,我渐渐发现,别人避之不及的明器,其实是艺术珍品。比如汉代陶俑是工匠的自由表达,几乎不受宗教、模板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工匠创作人格化而非神格化,陶俑形象活泼生动,值得细细品味。

我们民办博物馆没有专家学者团队来鉴别藏品的真伪,但是我去收藏的时候,凭借多年的经验可以大致判断,拿不准的再请教专家帮忙把关。有公立博物馆的同行来参观了我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之后十分吃惊,说我收藏了一般大型博物馆忽略的民间藏品,填补了民间石刻艺术的空白,我对这个评价十分欣慰。

收藏40余年,我很少买到赝品,一是收藏的年代久远,那时鲜有人造假;二是我收藏的明器大多数人有所忌讳,没法在市场上流通,价格也不贵,造假的空间不大。

这次卷入舆论风波的吴应骑先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我很尊敬他,他凭借一己之力收藏到这么多藏品,实属不易。只是这些藏品横跨的年代久远、种类繁多,需要专业的团队予以鉴定。收藏的水很深,一不留神就容易花高价买赝品。

我的经验就是,只收藏我感兴趣的石刻艺术品,遇到特别贵重的瓷器、玉器,哪怕再好看我也不碰。

评论 21

  • fm569118 2019-10-17

    [得意]

  • fm790328 2019-10-16

    😊

  • fm9876578 2019-10-16

    会不会是在洗钱或者骗钱?从高校博物馆过一次,也可能只是老教授的一种自我满足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