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观摩国庆阅兵归来 香港导演高志森和我们聊了聊

封面新闻 2019-10-06 19:50 47136

封面新闻香港报道组

今年国庆节,香港导演高志森做了两件重要事: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国庆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和成龙等老朋友一起,专场观看热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10月3日,回到香港的他,和我们聊了聊这一次北京之行。

无论是阅兵仪式,还是电影,高志森从中收获的震撼和感动,注定它是终身难忘的一程。哪怕此刻回想,他依旧心潮澎湃,“那时才会感受到什么叫做‘大’,什么叫做‘国’”。

出生于上世纪中的香港,高志森自称“2/3的人生在殖民地度过”,他执导过《家有喜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经典港片、是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一员。对内地和香港,他有独特的观察和感悟。

从国庆阅兵式谈到香港青年:

“去看看内地人的奋斗,是最好的国民教育”

器宇轩昂的解放军、排成方阵的洲际战略核导弹车、从空中划过的新一代战机……亲眼目睹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军事装备从眼前驶过,高志森第一次发现,自豪的感觉竟然可以如此真实。“感觉终于等到这一天,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个感觉非常非常好。”

他为大国“气势”心潮翻腾,“看着数万人在你面前经过,那时才会感受到什么叫做‘大’,什么叫做‘国’。”群众方阵里,那些跃然于脸上的喜悦和朝气,让他动容,“那是绝对装不出来的。” 他甚至觉得,每一张面孔都写着“我是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阅兵仪式上经历的震撼,不禁让高志森意识到,那种壮阔与宏大,或许正是香港缺少的。“香港的年轻人只盯着眼前,望不到那么远,视野太狭窄。”他觉得,这只会阻碍香港前进的步伐。

他建议香港年轻人走出去、到内地去,“不应该把自己困在10个地铁站的范围内,人生不应该是这样。”在他看来,去内地、去亲眼看看内地人的奋斗,才是最好的国民教育。

“香港一些媒体报道戴了有色眼镜,年轻人就一味吸收。对国家的概念,应该是用我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验,不是靠听靠说的。”他说身边很多朋友都因此转变了观念,“这种改观还是蛮大的。”

除了阅兵仪式,一个细节让高志森念念不忘——仪式结束后,退场的人们把手中的红旗、鲜花,自发地献给解放军。“他们满怀敬意和热爱,场面很感人,太美好了。”他心里也有另一番滋味,想起香港警察和市民之间,原本也有这样的情意深重。他特别拍了一段发在社交网络上,点赞的香港网友不少。他说,这让他觉着欣慰。

从《我和我的祖国》讲到内地电影:

“以前常听人批评“香港是‘地球’,内地是‘火星’,现在调转了”

高志森还在北京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说是如此,其实没看完。“一共7个故事吧?我只看了第一个,开国大典前夜升旗那个。”为了赶飞机,电影开演仅20分钟,他被迫提前离开。

时间匆忙,电影却赚了他的眼泪。“很少有故事,能在短短20分钟让人掉眼泪。”在他看来故事传递了一种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是普世的,非常感人。”

谈电影,高志森是专业的。“故事本来是拍一个真实事件,但电影拍出来是一组人物关系,里面人物很丰富,摄影镜头也有力,剪辑节奏很快,包括音乐水平都非常高。”他甚至把它和同为真实事件改编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类比,“真人真事不好拍,但(这次)拍得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把它看完。”

在他记忆中,10年前的内地电影市场,还不是这样。那时来内地拍戏、做舞台剧,团队里的香港人总会因为工作问题,和内地员工频繁争吵。高志森手下的香港年轻人,北上前会戏谑,“要去‘火星’了”。

“他们把内地人比作‘火星人’,难以和来自香港的地球人沟通,”高志森是理解的。彼时的香港人,确实展露着突出的拼搏精神和创意能力。他想起自己20多岁时,一年365天有超过200个晚上,是在电影公司老板的小书房里度过,“就这么点大地方(比划),大家挤一起通宵谈剧本,早上回去睡2、3个小时,爬起来又上班。”无数经典的港片桥段和故事,就是这样拼出来的。

可是如今,变化悄然来临。高志森注意到,在他的片场或筹备现场,内地年轻人总是端着盒饭在工作,“工作态度完全不一样,有新手法就吸收,成长非常快。”高志森曾想过一辈子留在香港,但现在每年超过一半时间在大陆工作。

记不得从哪一天开始,手下的年轻人再也不说自己要去“火星”,他们改了口, “现在香港才是‘火星’,内地是地球。”高志森再清楚不过,“火星与地球”不过是国家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00年前后逐步进入内地拍戏,他一路见证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太惊人,尤其我们中国人又不挑起战争,发展都是苦干来的。”

评论 3

  • 新世纪民工 2019-10-07

  • fm689907 2019-10-07

  • 顾铖东 2019-10-06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