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上海176年发展历程 这部纪录片讲述上海的“前世今生”

封面新闻 2019-10-05 13:01 29633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为什么是上海?上海何以成为上海?”这是一个太过于庞大和深奥的问题。176年的发展历程,浩如烟海的史料记载,从十六铺旁的老城厢变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转身,绝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近日,纪录片《大上海》开播,首次用电视的形式完整地呈现了这座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诠释了上海怎样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

《大上海》总共8集,分别为《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全景式记述了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历史进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我们甄别、比较、提炼、选择、开掘,为的是努力讲清楚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城市发展轨迹;为的是让人们了解上海、珍爱上海,为它更灿烂的明天奋斗。这是一个艰巨的思想劳作过程。”纪录片总导演徐冠群这样说到。

耗时3年打造 记录上海176年发展轨迹

谈到纪录片《大上海》,首先不得不说主创团队的强大。总导演王韧、徐冠群、郑波,总制片人韩芸皆是国内知名的纪录片人。即便如此,《大上海》的创作过程也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整整历时3年得以完成。

在创作的过程中,摄制组共计拍摄上海境内的近百处遗址、遗迹,累计拍摄超过1000小时素材。同时,摄制组还前往北京、广州、南京等20多个城市取景拍摄,拜访历史当事人、亲历者及相关后人共150余人;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个欧美国家,拍摄了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肖像馆、美国耶鲁大学等大小档案馆、图书馆60余家,找到众多遗落在国外的关于上海的一手档案资料。

中共一大会址

“2016年至2017年前期调研的一年多时间里,所有导演一头扎进故纸堆,不断比对、求证、推翻重来。决不允许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研读书籍500余册,深入研究论文1000余千篇,在国内外各档案馆、纪念馆搜集资料、线索上万余条……这样的数据毫不夸张。”分集导演卢晏羚说到。

正因如此,观众能在纪录片中看到保存在大英图书馆,1833年出版的,深刻影响近代上海历史的《阿美士德号货船来华航行报告书》;馆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珍稀库房的近代中国最早出版的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收藏于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的上海道台吴健彰现存唯一的画像,以及1880年外滩全景图;更难能可贵的是,现保存于上海图书馆,有“中国第一私人档案”之誉的盛宣怀档案,也是首次大规模地通过电视向世人展示。

黄金时代北望外滩全貌(出自上海市档案馆画册)

定格历史“参与者” 细节解密城市基因

历史中难忘的,必定是人的故事。在史料和建筑之外,人物故事必定是《大上海》中讲述的重点。据分集导演白佳琪介绍,为了寻访对上海解放和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摄制组还去到了北京、郑州、南宁、柏林、纽约等各地。在长达两年的拍摄中,摄制组几乎没有遭遇过拒绝。

在《大上海》中,观众能够看到一代又一代上海人对上海、对中国作出的不懈努力与贡献:守护了万吨水压机40多年的维修工寿志钦师傅在轰隆隆的工厂里,对着镜头特别细致地讲解——帕斯卡定理下水压机的这12000吨是怎么回事;新中国第一代广播员、90多岁的李玲虹奶奶回忆起解放军进城时的情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纺织劳模黄宝妹奶奶,一辈子恪守为人民服务的信条;还有90岁高龄却依旧坚守在《辞海》修订前线的夏永芳女士,一辈子都致力于中美民间外交……以上种种,都从侧面告诉观众,上海今日的成就,是各行各业的人们用奋斗与学习一点点换来的。

查阅珍贵历史文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大上海》的开播,不仅是一次全方位的历史回眸,也让观众了解上海为何能够成为当今的上海。正如总制片人韩芸所说:“制作《大上海》不仅仅是希望‘记录’一段历史,更意在让今天的人们理解上海。”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