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铁道博物馆 解读“毛泽东号”“朱德号”列车背后的故事

封面新闻 2019-10-04 15:43 65945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柳青

悬挂着金色毛泽东徽章的“毛泽东号”是新中国铁路的象征和传奇。诞生73年来,在13任司机长、179名机车乘务员的见证下,“毛泽东号”已安全行驶110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75圈。

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内的“毛泽东号”“朱德号”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毛泽东号”机车组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并接受表彰。

封面新闻记者日前来到中国铁道博物馆,探访“毛泽东号”等机车的“前世今生”。

进入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展馆,就看到红色车顶、黑色车身、带有金色毛泽东同志头像车徽的“毛泽东号”在众多列车中闪闪发亮。驾驶室窗边嵌有毛泽东同志头像,雕塑模拟的“驾驶员”从窗中探出头来望向前方,仿佛列车即将出发。

这趟列车仿佛把时光带回1946年。当时,铁路运输力量严重不足,为支援解放战争,一场“死车复活”运动在哈尔滨机务段展开。铁路工人们在那年8月经过27昼夜抢修,终于将一台机车修复,机车和煤水车全长23.75米,构造时速80公里。10月30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这台机车被命名为“毛泽东号”。

炮火中诞生的“毛泽东号”机车组在支援前线的运输中发挥了先锋作用。机车组在解放战争中三次荣立集体功,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室外展区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至北平,解放军乘胜前进继续南下,“毛泽东号”机车组奉铁道部命令入关落户北京丰台机务段。

在新中国建设中,从日常生产到建设前沿,从救灾现场到抢险一线,都有“毛泽东号”的身影。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毛泽东号”迅速开赴地震重灾区,丰润、古冶等地,冒着余震不断、路轨变形的危险,奋力抢运救灾物资,深入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记者注意到,在展馆里有不少列车的车身上有都一个飘扬的红旗标,上面写着“学习‘毛泽东’号模范机车组”。

一路走来,“毛泽东号”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巨变,先后跨越蒸汽、内燃、电力三个动力时代,历经五次换型、六台机车。2014年7月1日,“毛泽东号”结束68年牵引货物列车的经历,开始担当旅客列车牵引任务。

与“毛泽东号”并排展示的是“朱德号”。也是1946年,哈尔滨机务段修复了这台机车加煤水车全长21.9米的破损机车。

哈尔滨机务段为表达对朱德总司令的崇敬和爱戴,将修复的日式(米卡伊)型(今解放型)1083号蒸汽机车命名为“朱德号”。70多年来“朱德号”历经5次换型、6次换车,于2017年底结束货物列车牵引历史,首次以牵引进京旅客列车的全新姿态,为繁忙的京哈线增添动力。

当天的展馆里,一位女士格外认真,每台机车细细看,每一段说明字字读。她告诉记者,她叫何平英,小时候就住在铁道旁,对火车有很深的感情,“特意从贵州来北京,专门到博物馆来看一下,看看国家的变化,看看以前的机车,看到‘毛泽东号’’朱德号’,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激动。”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唯一国家级专业铁路博物馆,除了“毛泽东号”,还展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中国人设计、英国制造、中国独有的KF1型006号蒸汽机车,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中国第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等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百余台。

评论 5

  • 半山堂 2019-10-06

    历史

  • fm698929 2019-10-06

    [得意]

  • fm519912 2019-10-06

    👍👍👍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