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亿元到4万亿元 70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的跃升

封面新闻 2019-09-28 19:41 36371

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柴枫桔 雷远东

“四川造”万米钻机、“四川造”超级电容器公交车、“四川造”“察打尖兵”翼龙、歼-20战机、“人造太阳”……

在省级综合馆第二展区里,一大批“国之重器”的巨幅图像和模型,彰显着四川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再到经济强省跨越的壮阔征程。

70年前,四川从百废待兴起步,到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从20亿突破100亿,到1991年突破1000亿。进入21世纪后,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突破4万亿元,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科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全球最大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这是‘亚洲第一台’高空模拟试车台。”讲解员的话语让不少观众驻足停留。难以想象,从极端落后起步,四川如今已经逐步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农业是国之根本。70年艰苦奋斗,四川已经走上了发展现代农业之路。服务业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8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5%。

让人振奋的,还有“蜀道难”变为“蜀道通”。展馆现场,川藏公路、成昆铁路的“五丁开山”,天府国际机场的“太阳神鸟”,展示了一部冲破盆地封闭、打通对外联系的奋斗史。如今的四川,已经开拓了31条出川大通道,正在打造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

事实上,不仅仅是从西部闭塞盆地走向全国,四川还在走向世界,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丝路四川、通达全球”,截至2019年8月底,已经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过6100列。

能源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天然气生产基地;水利方面,“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可在旱期保障630万人应急用水;通信业从“书信”实现了到“5G”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70年里,四川科技创新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5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88项,从“科技大省”正向“科技强省”跨越。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如今的四川,正在奋力书写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答卷。构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