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雕塑展 名家解读雕塑之美

封面新闻 2019-09-25 18:32 35947

封面新闻记者 杨映雪

全国美展全称“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也是独特的国家艺术评价体系。展览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每5年举办一次。1949年至今,全国美展已举办12届,成为国内最具学术性和影响力的品牌展览,以及为美术界输送人才和作品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国美术重镇的重庆,作为同时承办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雕塑两大画种的承办城市,不仅改写了重庆从未承办全国美展任一展区的历史,也创造了运行近七十年来全国美展从未有在除北京之外的任何一个省(区、市)同时承办两项大画种展览的先例。

在今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开幕式现场,封面记者采访到了四位中国美术界著名艺术家,为大家深度解读雕塑之美。

名家介绍:

吴为山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名家解读:

题材落地 表现创新

雕塑展区,展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历史传统题材,革命红色题材,还有当代深厚表现。老中青三代,院校老师学生,各条战线上坚持艺术创作的学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现代生活的拥抱,从形式、创新理念上有很大进步,全面展示了5年中国雕塑新成果。

最为感动的是,中青年作者,自觉站到歌颂党、英雄、改革开放,时代楷模的主题中来。艺术家有着自己的敏锐观察力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表现了时代代表性人物,传统题材如何从今天表现中富有新意,如何融入当代创作中。年轻艺术家在这样的取向中,找到了正确方向,激励着我们扎根生活。有了正确的文艺导向,就会有大气、正气。社会主义建设土壤,有温度。

改革开放以来,在材料运用上,数码时代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创作中,充满了时代审美感,总体非常令人可喜。加强对当今雕塑创作的理论研究,要用理论阐述当今雕塑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理论指导艺术创作。让经典活化,让精神融汇到展示当代中国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中去。自改革开放以来,雕塑教育,雕塑艺术创作展示着不同时期的成果,今天的继承与发扬,正走向未来的一个新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跟世界各国的交往,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不少年轻人在寻求创新之路的时候会被西方当代形式所左右,也会把自己认识到的哲学理念作为创作方向。这是学习探索的过程,但也有一些作品在创作过程种会迷失方向,和现实生活和国情不太融合。现在有不少艺术家认识到这些问题,也反思自己的创作历程。现在有不少艺术家开始去体验,体悟现实生活,在人民伟大的实践中寻找灵感,这并不与创新相矛盾。

重庆雕塑的发展与重庆地理环境、人民生活、视觉感受息息相关。山城本身就是一座雕塑,重庆雕塑在历史上非常辉煌。建国以来,重庆以川美为代表的优秀艺术家创作了许多红色雕塑作品,对当时中国雕塑创作有鼓舞作用和借鉴意义。今天的重庆正站在新时代向世界学习,通过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相互学习,重庆的美术会有更大发展,对未来中国美术发展也起到推动运用。

名家介绍:

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导

名家解读:

青年艺术家促进美展质量提升

十三届全国美展备受关注,这五年来在雕塑界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这场展览也是举全国雕塑界之力,做一件大事。

本届作品基本反映了全国雕塑的面貌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在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一个特点是新时代主题性创作上有了新的发展,雕塑家如何向全国美展提交完美答卷,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题材的创作比较多,很多艺术家在此倾注了心血,表现形式和语言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也有生动的思想;此外,青年艺术家广泛参与其中,使得展览充满活力。从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可以看到青年人的介入对全国美展水平和质量的促进,很多新的科技和表现形式语言的突破,让全国美展成为重要的标志构成。

名家介绍:

黎  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名家解读:

一个展览 两个节点 众多题材

“一个展览,两个截点,众多题材”概括这届美展雕塑展区的整体面貌,并认为是历届美展雕塑展中最精彩的一届。

全国美展雕塑展首次走进西南,无形中对重庆乃至西南片区艺术的再出发具有影响力。在去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下,广大雕塑艺术工作者关注现实题材并用自己的艺术智慧反映这些题材,而不是直奔主题的宣告。像用木雕的形式反映消防员的无畏精神,用木雕体现环卫工人是城市生态环境守护者,用钢铁的方法表现建筑工人的刚毅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智慧的表达。

本次展览从最初的3000多件作品中选出今天所看到的279件,可谓是忍痛割爱,但一定是好中选好。展览看下来确实值得我们雕塑人骄傲,雕塑界没有缺席新中国70年的建设。

名家介绍:

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学会会长(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烈焰青春》作者)

名家解读:

追求不刻意的真实感、雕塑感

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放在重庆,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在申办成功后,我们组织美协专家和领导对青年艺术家在选材及方案上进行了讲解,得益于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的支持,此次重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力量有了很大增强。包括重庆文联、美协展开了多次的探讨会,不断推进在青年雕塑家在主题现实主义创作上的发力,激发了重庆青年雕塑家对现实主义题材的理解及创作热情,使重庆在本届全国美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在对雕塑作品创作上,我致力于寻求真实。去年我在参加政协会议时休息期间出来看到,两个消费战士全副武装站在场外,其实当时发生危险的概率可能不到万分之一,但是他们那种严阵以待全神贯注的态度瞬间打动了我。他们是平民英雄,和我们日常生活都相关,他们站在那里的那种不刻意,极具真实感,雕塑感。

作品介绍:

作为重庆美术领域中优长门类的油画和雕塑艺术,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致力精品意识,近70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无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群雕《收租院》,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春潮催生的大型城市雕塑《春夏秋冬》、叶毓山的《毛泽东像》(毛主席纪念堂)、歌乐山烈士群雕像及以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王大同的《雨过天晴》、庞茂琨的《苹果熟了》等为代表的开创时代先河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画派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将社会生活、时代风貌与个人感情熔于一炉,具有人文关怀和丰厚的艺术内涵,成为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传世经典之作。新世纪以来,以川美新生代为主的重庆油画和雕塑,更是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当代、前卫、个性的表达方式,在中国画坛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70年来,重庆美术不仅从未停止对中国美术巅峰的攀登和超越,而且还不遗余力为时代添加注脚,谱写新时代重庆美术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

获奖提名作品 焦兴涛-重庆 烈焰青春

作者:焦兴涛

作品:雕塑《烈焰青春》

说明:雕塑表现了一名年轻的消防队员从抢险救灾的火线上下来,稍事休息,准备重返火场的一个瞬间。木雕的形制因为创造性的漆和色彩的敷设,使得传统的材料迸发出强烈的视觉张力。作品写实与写意结合,以精湛的技巧刻画了人物的形态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又以粗犷写意的方式,大刀阔斧地表现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大胆尝试木雕烧灼的材料语言,不仅契合了主题,更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通过精准的比例和尺度控制,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富于感染力地表现了新时代的英雄形象。

获奖提名作品 王比-重庆 好消息

作者:王比

作品:雕塑《好消息》

说明:喜欢关注身边发生的小事与改变。网络时代,手机和讯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选择了重庆的棒棒和外卖小哥以及烧烤店老板这些重庆街头处处可见的劳动者的形象作为塑造蓝本,用雕塑的方式截取了街头巷尾的一个瞬间,像一幕舞台剧展现在大家面前。一个好消息让他们喜形于色,是国家的好消息,也可能是家庭的好消息,是有了一单新业务还是考试得了一个好分数……讯息已经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打动着我们的情感。

获奖提名作品 李震-重庆 为新中国雕塑

作者:李震

作品:雕塑《为新中国雕塑》

说明: 作品以当年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老先生们,共同探讨创作方案的场景,作品中人物从左至右分别是张松鹤、萧传玖、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王炳召、曾竹韶。背景浮雕为《八一南昌起义》。

我曾参与中央美术学院复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工作,第一次接触到纪念碑浮雕原作,深入了解了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历程及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见证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和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先烈和历史,以及曾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默默工作一生的老先生们。他们是新中国的雕塑者,塑造了新中国的历史和未来。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再次临摹经典浮雕《八一南昌起义》,并为老前辈们塑像。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雕塑,为雕塑事业奋斗一生的老先生们而雕塑,并以此纪念老先生们当年为新中国而雕塑。

雕塑进京作品  石富-重庆-留守的春天

作者:石富

作品:雕塑《留守的春天》

说明:当下全中国留守儿童达六千万,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亲情的陪护,在心理和教育上都令人堪忧,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的春天》是《中国孩子》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代祖国的富强,公益事业也不断发展,给留守的孩子们带来了关注与呵护,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留守的春天》采用拍照式的方式记录了一位坚守基础教育、默默奉献的老教师和农村留守孩子在一起的场景。作品通过将身躯瘦削的老教师与蓬勃向上,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进行对比雕刻,产生巨大的反差,旨在表现教育和公益的伟大力量,这力量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带来了春天。一段褪了漆的楼梯,保存着属于农村的温度,而这温度也正是我所追逐的人性的诗意!

雕塑进京作品 彭汉钦-重庆-踏歌行

作者:彭汉钦

作品:雕塑《踏歌行》

说明:我希望我作品的呈现不是一个民族风情园,而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真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更是一个体现着旺盛生命力的土壤。我曾多次深入凉山州,感受颇深,凉山彝族因海拔的原因地处温凉地带,造就了小麦色的皮肤透着苹果红,他们身材高挑,五官的轮廓分明和颀长的脖子使人印象深刻!浓黑的眉毛下,是被阳光炙热过的深遂眼神。传统布拖女装的披毡,形制独特,挺括厚实,在手工的朴拙中带着温暖的质朴,更是其羽衣背后的生活与真实性情。民族文化对我的吸引是深沉的,能够感知到它的美是幸运的!由此,我创作了《踏歌行》作品,来表现一方生机勃勃的土壤和一方人对脚下土地的热爱。

雕塑进京作品 葛平伟-重庆-团·结

作者:葛平伟

作品:雕塑《团·结》

说明:作品《团·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蓝本,通过“结”的材料语言展开,在利用原生木结的基础上,又附加制作的绳结,来呈现“结”的契合,借球体的团·圆形式,来表现孔子箴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和结盛象。

雕塑进京作品 李占阳-重庆-地铁站

作者:李占阳

作品:雕塑《地铁站》

说明:作品呈现了我乘坐地铁往返重复的不同形态,在一段时期里,挤地铁上下班是我的常态。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有思考,有观察,观察着地铁上的形形色色,从而在创作上有多启发。

《地铁站》选取一个站点记录下车到出站的不同姿态的自己,同一人物的重复加强了作品的动态和叙事性。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