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开 资料图
蛟龙号 资料图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国平 实习生 周梓莹
在蛟龙号潜水器创造了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后,下一步中国的深海科研的重点是什么?
“一个是构建‘蛟龙家族’系列潜水器,一个是发展深海空间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副所长、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颜开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深海空间站的建设,颜开说难度不亚于太空空间站。
颜开还表示,像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漫游海底的场景,未来或可通过深海旅游实现。
此前在,2012年,“蛟龙探海”与“神舟飞天”并列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两大科技成就。
蛟龙探海:
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已经立项
“蛟龙探海”是中国在深海科研方面的代表成就。
2012年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
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载人深潜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起被列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如今,通过蛟龙号上百次的实验性下潜,更加高效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也即将面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副所长、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颜开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4500米载人潜水器下半年交付,11000米载人潜水器也已在2016年立项,预计2021年完成海上测试。
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大约就在11000米,这意味着在未来中国将会进行海沟“探底”,揭开海洋深处的神秘景象。
颜开说,关于万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目前还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如果研制成功对中国的深海科研来说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颜开说,通过构建“蛟龙家族”发展系列潜水器,以适用于不同场合和不同科学需求的使用。
深海空间站:
将和太空空间站一样开展科研
颜开表示,在打造“蛟龙家族”系列潜水体的同时,中国还将发展深海空间站。
今年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介绍,深海空间站计划已经列入我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而且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全面启动。
据《科技日报》报道,深海空间站应该携带多种作业工具,比如小型载人潜水器,科学家可以借助它们抵达更深的海底,完成研究任务后再乘潜水器返回。
颜开表示,在建设难度和应用上,深海空间站和太空空间站类似。
“深海空间站如果要下潜到1000米以深的深度,将需要尺度大、质量轻、耐压强度高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的加工制造工艺也很有难度。此外,还要解决深海通讯导航、空间站精确操作控制等难题。”《科技日报》报道称。
按照颜开的设想,深海空间站可以采用燃料电池或者核动力。
颜开介绍,为了深海空间站建成后,科学家们即可以像太空空间站中一样,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
深海旅游:
科幻小说场景或可实现
2013年,蛟龙号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首位“乘客”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周怀阳。
颜开说,搭乘科学家下潜深海已经成为常态,“下潜之前,科学家会提交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根据报告制定相应的下潜方案,包括海域、深度等等。”
当时周怀阳搭乘蛟龙红打成潜水器主要进行海底观测、采集样品,获得海底相关环境参数。
能搭载科学家,未来是否能够搭载普通游客进行深海旅游?
颜开说:“深海旅游,未来从技术上是可行的,也会是一个可选方向。”
“海底是一个神秘世界,如果开展深海旅游,就会像科幻小说描绘的一样,漫游海底。”颜开说。
潜航员:
四川人唐嘉陵很不错
在最大深度7062米下潜中,在首次搭载科学家的任务中,担任主驾驶的都是唐嘉陵。
1984年出生的唐嘉陵是四川遂宁人,是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也是蛟龙号首批最年轻潜航员。
颜开说,唐嘉陵是非常优秀的潜航员,也是潜航事业里的中坚力量之一。
唐嘉陵还曾发现并取得两个深海海底新物种,2013年,唐嘉陵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继唐嘉陵等人之后,2013年7月,中国宣布启动第二批潜航员的选拔工作正式启动。
颜开表示,第二批潜航员共6名,其中包括2名女性,“这六个人的培训工作就是我们单位完成的。”
2015年,两名女潜航员首次进行经过两年的培训和考核成为正式潜航员,这是中国首次拥有女性深海潜水员。
这两名当初是从130多名初选者中选拔出来,一人1988年出生,一人1990年出生。
潜航员的选拔标准也堪比航天员相当,共有119项要求,其中就也包括“身体不能有异味”等这样的标准。
未来随着载人潜水器的陆续交付,是否需要选拔更多的潜水员?
颜开说,潜航员的培训选拔工作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具体是否需要更多,要看具体的需求。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