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多领域专家分享经验

封面新闻 2019-09-25 14:11 33073

今年1月1日起,《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特别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服务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等。那么,近年来在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9月21日,四川省首届医疗科技成果转化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大型公益评选活动颁奖典礼的现场,来自医院、学校、企业的代表分别从各自的领域进行了分享。

自主研发“四川造”走向全国

“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技术必须是引领。”电子科技大学机器智能研究所副所长范新华在论坛上表示,以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四川第一款外骨骼机器人上市为例,2015年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上,截瘫患者穿戴这套外骨骼传递了火炬,这个奇迹般的场景让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背后,是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的努力。5年时间,实现了“外骨骼机器人”的真人穿戴测试,另一个持续了10年的坚持,则是对人工智能的研究。

“人工智能不是代替人类,而是为人类未来的社会赋能,因为未来社会实际上是机器人和人类的共生共融。我们在四川大竹县人民医院打造出了一个智能康复中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应。”范新华说,“四川造”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走向全国,国内很多三甲医院都用上了“四川造”外骨骼机器人。

针对很多科技成果并没有形成产品、服务患者的问题,范新华认为,有了好的技术和相应的产品,该怎么应用、能不能应用,需要市场的力量去推动和检验。有了技术、产品和市场,为什么很多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半途而废”?范新华说,媒体的关注对科技成果转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媒体的聚焦下,项目能够获得各界力量的更多关注,“在基础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加上资本孵化,我们四川的医疗产品才能快速提升,真正进入更多老百姓的生活。”

“发明达人”离不开医院支持

从事护理工作28年,四川省人民医院外一片区科护士长、四川省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护理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张静有着精湛的护理技术。同时,在临床上的细心观察和积极创新,让她成为了“发明达人”。从2009年至今,张静已经累计申报了10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和6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其中已有32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功转让。

论坛上,提起发明的“原动力”,张静坦言,全都来源于临床一线的工作和患者的需要。针对不慎被针刺伤、人工配药时空针污染等困扰护士们的问题,张静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就想可不可以做一个防污染、防漏液、防针刺伤的空针?”张静说,后来她发明了一系列“空针”专利,解决了上诉问题。这项新的专利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床难题,转让过程非常顺利。

“推进专利发明和转让,一定是医院有着强大的支撑。”张静说,四川省人民医院在鼓励创新、发明专利方面给予了她很多支持,她的大部分实用新型专利实用性强、成本不高且具有市场潜力,但是与企业谈合作等具体事宜对从事护理工作的她来说有困难,而且也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做这些,在医院科技部的支持下,一步步完成了从专利到产品的转变。

技术创新 不应影响健康

“我们的美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任何一次医美治疗或技术创新,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健康。”从事整形外科近18年,四川省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分会会长吴冬梅认为,近年来,创新的技术成果在医疗美容和整形专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影响力也越来越明显,只有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安全和规范。因此无论是新的技术还是材料,都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

吴冬梅说,科技创新和新的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给患者带来的是安全、高效的治疗效果,“比如大面积烧伤或创伤后的病人,伤口的愈合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既漫长又痛苦,伤口愈合后瘢痕也比较严重。随着技术发展,早期创面的修复可以应用很多新技术,加速创伤病人的恢复。从而能尽早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减小创伤对他的生活工作的影响。同时因为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减轻了瘢痕的形成。”

吴冬梅认为,随着科技发展,医疗美容将倾向于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做到对每一个求美者进行精确的检测和评估,比如对每个人皮肤进行精准检测、分析以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治疗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也避免了在治疗中其他不必要的一些副作用。”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简婷婷 摄影刘陈平 邓景轩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