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造到创新:中国“神秘玉器”发源地孕育更多“大国重器”

新华社 2019-09-23 14:59 29287

9月20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制的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竣工交付,准备运往法国ITER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新华社合肥9月23日电(记者杨丁淼、汪海月)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西岸,一个被称为“极向场6号”的超导磁体线圈(简称“PF6线圈”)完成竣工交付,月底将由巢湖入长江,最终海运至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助力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梦想。

这个外径超过10米的庞然大物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研制的。它由13.5公里长的铌钛超导导体绕制而成,总重400吨,超过两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的玉器“和氏璧”。

巧合的是,与之一湖之隔的巢湖东岸就是中国三大史前玉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凌家滩,这里出土了玉龙、玉龟等大量精美玉器,其中一件玉人背后发现了直径约0.15毫米的钻孔,比头发丝还要细,堪称人类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和制造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制造业的升级迭代,折射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此间于巢湖之滨举办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向世人展现出安徽这个中国“神秘玉器”发源地正在孕育更多“大国重器”。

从制造业发展的时间轴来看,安徽从未缺席。2500多年前,安徽铸造的楚大鼎,代表着当时世界青铜器制造的先进水平;1500多年前,安徽泾县制作出宣纸,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100多年前洋务运动时期,安徽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轮船。在当代,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台国产空调、微型电子计算机都诞生在安徽。

如今,安徽的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四大智能家电产量约占中国的五分之一,笔记本电脑的产量占据全球的八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在安徽三大产业中占比仅为10.1%,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46%,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安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省份迈向新兴工业大省。

让·马克·费罗时隔六年再次来到合肥,参加“PF6线圈”的竣工交付仪式。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交付的ITER大型部件,将被安装于实验堆超导磁体的底部,对“点亮”并维持等离子体的稳态“燃烧”起着重要作用。

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为了满足ITER装置对于磁场位形的严苛要求,线圈绕制完成后的轮廓精度必须严格控制在1.5毫米以内,对于这样一个外径超过10米且需采用双线并绕的线圈,挑战前所未有。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介绍,“PF6线圈”是目前世界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在数百个工艺步骤中,任何一项不可逆的风险发生,都可能造成价值数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经过6年不舍昼夜的密集攻关,安徽的“大国工匠”们成功拿下了这块“技术高地”,突破了超导线圈高精度双线并绕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大型超导线圈绕制装备的完全国产化。

“‘PF6线圈’的成功交付,不仅是基础科学的进步,更体现了工程技术和制造能力的大幅提升,标志着中国聚变工程技术正由单元技术的突破向系统集成的创新迈进。”宋云涛说。

9月18日,中国首片自主研发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安徽蚌埠成功下线。(受访对象供图)

不只热核聚变,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稳态强磁场等前沿技术在安徽均有突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全球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全线贯通;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

科技进步对安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6%,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稳居中国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5%和40%。

正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世界制造业大会,汇聚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境内外客商,共商产业创新未来方向,也成为世界瞭望“安徽制造”的窗口。

记者从安徽省商务厅获悉,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大会期间发布:中国首片自主研发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安徽下线,此前高世代玻璃基板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几家国外企业垄断;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标志中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主产能……

“中国善于理解和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每次来到这里,我都能够感受和见证进步与发展。”西雅特集团总裁卢卡·德·梅奥表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一直被看作是世界工厂,而如今,中国完美诠释了一个国家应该如何致力于创新和变革。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