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学者卓志:我为什么回国?丨70年70人·教育⑩

封面新闻 2019-09-23 01:16 48997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周丽梅 张峥 欧阳晨雨 实习生陈兆一

2003年,卓志曾获“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殊荣,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对于回国发展,卓志无悔当初。尽管当时已经拿到了第二阶段的洪堡奖学金,可以继续在德国做研究。他说回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感恩西财的栽培;第二:相信回国有巨大发展空间。

1997年夏天,在完成博士学位后,36岁的卓志获得了世界著名的德国洪堡奖学金。

洪堡基金于1860年在柏林建立,每年面向全球遴选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0岁、成绩优秀的外国科学家,提供奖学金,使其有一段较长的时间(1至2年)在联邦德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作为研究经济学和金融保险的博士生,卓志一开始并不占优势。“它(基金会)比较偏向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研究领域的人才,人文社科类较少。”最终,经过严格筛选,卓志获得了二等奖学金,成为当年仅有的两位研究社会科学获得奖学金的博士生之一。

在德国,卓志就读于曼海姆大学,其经济类专业享有盛名。在德国期间,卓志深受德国人工匠精神和治学态度的影响,注重思辨的氛围也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卓志后来在治校过程中,他希望学生既要当工具主义者,也要成为思想主义者。

1999年,完成两年博士后学习后,卓志面临选择,留下还是回来?

当时的他已经拿到了继续从事研究的奖学金,每个月有3700马克(约合人民币28000元)的补助,还能带家属。卓志坦承“不是没有心动”。但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最终令他改变了主意。

1998年,按照正常节奏,他可以评上教授职称。“但西财有规定,在外做访学的研究人员不能参加本校职称评定。”关键时候,时任校长王永锡为卓志开了“绿灯”。“既然能出去当洪堡学者,那就是西财的人才,他如果够格我们就评,但是不聘,采取评聘分离的办法。”当年,卓志获评教授。这件事让卓志对西南财大倍加感恩,义无反顾回到了西财。

更多阅读: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驰骋“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培育中国财经人才库丨70年70人·教育⑩

评论 2

  • fm501706 2019-09-23

  • fm788353 2019-09-23

    很力长很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