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民族运动会能给全民健身带来哪些启示?

新华社 2019-09-12 16:43 31564

新华社郑州9月12日电(记者何晨阳、刘怀丕)毽球、陀螺、押加……这些来源于生产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纷纷亮相。一些观众表示,这些源于生活实践,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运动正好是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所需。记者采访发现,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发展的同时,对全民健身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押加比赛现场,只见两名运动员手脚肌肉紧绷,铆足了劲往前挪动,不少观众几乎是屏住呼吸观看比赛,生怕漏掉关键一幕。眼见胜负已分,前来观赛的张凯跟朋友说:“这运动恁好玩,咱以后也可以试试。”

新华社记者何晨阳摄

不只是押加项目在民族运动会赛场“吸粉”。在内蒙古代表团教练员韩广成看来,毽球、陀螺等民族运动会上的许多竞赛项目都简单易学,不少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毽球能够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这项运动器材简单,房前屋后就能玩,对身体素质要求也不高。”韩广成说。

韩广成、湖北代表团陀螺项目教练刘学哲等人认为,源于生活、扎根生活的运动,群众接纳度会更高,他们认为,从民族运动会的实践和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来看,至少有三方面可为全民健身提供借鉴。

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首先是因地制宜,重视软件。民族运动会中很多运动,之所以能被很好地传承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实践、贴近生活,在这种传承与积淀中,不少地区培育了自己的传统强项。

一些受访者表示,一提起全民健身,有些地方就开始铺草皮、建场馆,其实,加大力度对本地特色运动项目的挖掘、培育,多在人员培训、项目革新方面做工作,一批有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可能就会更“火”,全民健身的人口基数可能会更多。

其次,是重视年轻人的运动“入门期”。记者在本届民族运动会的民族式摔跤、押加、陀螺等比赛场地看到,这些项目的参赛者主要是年轻人。宁夏代表团陀螺项目选手左虎军到大学体育课上才接触民族运动会陀螺项目,苦练一段时间后找到了其中乐趣。

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这种陀螺我以前没玩过,接触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对颈椎有好处。”21岁的左虎军说,从运动“小白”到掌握一定运动技能,需要一个“入门期”,这期间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会很痛苦。

“学一项运动技能,需要克服一个入门期或者是磨合期,过了这个坎,会慢慢培育出爱好,过不去,可能自信心会受打击。”甘肃代表团一位陀螺项目教练说,要让年轻人动起来,科学的引导必不可少,这种引导能让他们顺利度过“痛苦期”。

第三,是全家总动员孕育出良好的运动“小环境”。多届民族运动会赛场上,都曾出现过同一项目父子两代人接力“赛跑”的局面,夫妻从事同一项目的情况也曾出现。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年轻人是从小看着长辈训练耳濡目染,爱上体育运动的,这也体现出父母在家庭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韩广成、刘学哲等人认为,全民健身中,可以注重“运动家庭”的培育,让更多孩子在熏陶中对体育运动产生好感,进而加入其中。

中文编辑:刘阳

新媒体编辑:韦骅

签发:梁金雄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评论 1

  • 壹然 2019-09-12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