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他教会计算机“读懂”方块字|70年70人·教育④

封面新闻 2019-09-12 00:53 35543

上世纪90年代,倪光南成为改革开放后中科院最早一批“下海”的科学家 图片来源:东南大学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倪光南就认识到,信息处理是基于拉丁文字研发的,而计算机如果想要在中国快速发展,就必须能够显示汉字、输入汉字,并且学会用汉字思考。随着计算机逐渐进入到民用领域,汉字系统研发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倪光南萌生一个想法,“比如我们输入一个‘中国’,它能联想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利用上下文关联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这就是联想输入法最早的概念,这无疑是个创举,研发历程也注定无比艰难。“当时的汉字就是方块汉字,进入计算机就是一个障碍。计算机的结构,也没法用汉字表示出来。”

1968年,倪光南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汉字显示器。1979年,一个基于图形处理原理的汉字系统诞生——经历11年研发过程,联想式输入法得以实现。从此之后,计算机能够读懂“方块字”,这是计算机发展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这之后,倪光南继续完善技术,为了能够处理汉字,他带领团队开发出汉字键盘、显示器和打印设备。

正是因为这项技术突破,倪光南在1981年接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邀请,前往海外担任访问研究员。在中科院的支持下,中国计算机研究人员第一次以发明者的身份赴外国研究所工作。

当时,他在国外的年薪是40万元加币,约合300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他多次拒绝了这家研究院的挽留回到中国。1983年,倪光南自掏腰包购买了大量计算机硬件设备,带着所学技术回到了祖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家用电脑普及的“前夜”,最大阻碍就是无法实现计算机汉字输入输出。倪光南为大型计算机研发的“联想式汉字输入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就把汉字输入汉字输出这些功能移植过来,就叫做联想汉卡。”

1984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当年12月,倪光南就任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这也让他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的科学家。

他带领课题组通宵达旦的扑在研发第一线,甚至在大年初一也不休息。1985年5月,中国第一代联想式汉卡诞生,解决了家用电脑汉字的输入难题,推动了中国信息化进程。而被植入联想汉卡的电脑,也被命名为联想电脑,作为中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家用电脑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年,倪光南46岁。

倪光南的名字也和这家后来成为全球第一大个人电脑制造商的中国企业联系在了一起——直到1999年,他离开联想,回到他最喜欢的位置——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若干年后,他谈起这段“下海”的经历,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你不会记得那么细的东西。你能赶上这么一个时代,挺有意义的。”

更多阅读

职业大学的“院士校长”倪光南:15年培养3万职校学生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