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当导游 带你探寻通锦桥的前世今生

封面新闻 2019-09-09 18:35 36871

“各位游客,上午好,欢迎来到通锦桥路社区参观游览。“最近,在青羊区新华西路街道通锦桥路社区的街头经常会出现一群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街巷,了解社区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游客们沿江汉路、洛阳路、武都路游览,探寻古城墙、甲府园。一路走下来,导游讲述了不少通锦桥辖区的历史故事,游客们也是听得兴致盎然。

原来,为了将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发展治理相结合,通锦桥路社区通过打造“北较场记忆”社区营造项目,组建了一支社区导游队,以此挖掘社区历史,营造社区文化。

社区导游队成员合影。

【社区导游】

带队走街串巷 讲述社区历史故事

“各位游客,我们此次参观的路线是:先走通锦桥,可以看到饮马河,然后走江汉路远观武担山,随后在洛阳路参观明清古商铺后到达万福桥和文殊院,最后路过府河河畔经甲府园抵达明清古城墙……”头戴导游帽,手拿扩音器,正边走边讲解的阿姨名叫孟海,是土生土长的通锦桥路社区居民。9月1日,“北较场记忆”社区导游培育计划的现场演练中,经过培训后的6位社区居民当天轮番担纲导游工作,沿着预定线路讲解社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

社区导游队培育计划现场演练。

通锦桥路社区书记廖建军介绍,目前社区导游队共有队员21人,成员由社区党员、社区文翰书画社成员和居民代表组成。在正式“上岗”前,导游们已经开展过多次培训,熟悉打磨导游词,练习讲解技巧,最终确定导游人选。

据了解,这次实践演练将整体线路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设计,全部讲解词分为8个部分,每个社区导游负责讲解1到2个特色文化古迹。通过游览过程中的详细讲解,不仅让居民对居住多年的区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社区青少年更加了解社区文化历史,感受社区日新月异的发展。

“社区导游都是辖区的老居民,平均年龄60岁左右。我们在这儿生活了几十年,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当时听说社区要培育导游,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据孟梅介绍,在正式“上岗”前,社区开展了多次培训,让大家熟悉导游词,练习讲解技巧等,“这是我第一次当‘导游’,带着他们逛‘北较场’,追寻历史足迹,传承社区文化,让我觉得责任重大。”

特色景点武担山。

辖区古城墙。

【搭建平台】

重塑社区文化 培育居民公共精神

“导游队是社区‘北较场记忆’社区营造项目的一部分。通锦桥路历史悠久有积淀,人情味浓厚,属于熟人小社会,社区资源较丰富,集体意识强。”社区书记廖建军表示,社区希望社区营造项目打造爱国主义特色文化,融入“文化青羊·历史记忆”,以持续地造“物”、造“事”的集体行动实现造“人”,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和社区意识。

“在社区导游培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通锦’二字的所包含的美好愿望。大家在讨论导游稿时,说起老故事,每个人都很踊跃。经过一次次探讨、补充,群策群力,社区导游稿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孟海说,这些记忆不仅只是传说或者故事,更是社区历史的传承、社区文化、民俗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引导居民崇德向善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前期调研中发现,社区新移民群体对于社区的关注和融入不高,对于社区的了解比较少,平常忙于工作也较少参与社区事务,但是他们有融入社区和挖掘社区文化的需求。现在社区居民大多数是外来定居,原住民较少,对于社区的历史文化了解较少,社区历史文化面临断层的危险。社区希望通过营造项目引领社区发展,传承社区历史文化,为居民和青年群体了解社区历史文化搭建平台。社区导游队便是其中重要的载体和表现方式。”廖建军说。

居民们的手绘文化记忆。

【居民参与】

手绘导游图 梳理社区文化记忆

据悉,“北较场记忆”项目及社区导游队成立之初,社工在社区每个院落门口都设立了流动宣传点,发放环保袋、宣传单,通过宣传单与社工解说宣传项目,进行需求再调研,收集居民需求,了解居民诉求;并通过项目启动会、图片征集说明会、清明怀古茶话会等活动带动居民参与。

社区通过活动、调研、居民推荐等多种渠道发掘社区骨干,之后采取自愿报名原则成立社区导游队伍,邀请专业导游进行理论培训与实践演练。整个导游队伍的培育过程,社区导游是主导,从前期路线设计、导游词设计、到后期的讲解演练分工,都由社区导游自我组织策划。导游的培育过程中,社工将“权”“能”赋予社区导游。

居民绘制的北较场景点示意图。

同时,社区依托文翰书画社,进行社区手绘地图设计,将社区名胜古迹用水墨描绘在宣纸纸上,打造独一无二的手绘导游图。社区还依托书画社开展“北较场历史”书画展,用画作、书法让北较场的变迁跃然纸上,让文化历史变得看得见摸的着,感受得到,让更多社区居民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进而参与进文化营造中来。

“我们通过对现存社区历史文化遗址古城墙、明清商铺、万福桥、武担山等历史文化挖掘梳理为切入点,寻访老遗址和老居民口述史,结合历史文化爱国、责任、忠义等,梳理北较场文化记忆,形成社区游览线路。以后,我们的导游队伍还将吸纳更多社区居民参与,通过重塑社区文化,让生活辖区的居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廖建军说。

正跟着导游游览古城墙的居民小魏感慨道:“生活在社区这么久了,还不知道这片区域有这么厚重的历史。经过导游们的讲解,让我了解了通锦桥路的由来,了解了万福桥、饮马河的历史,穿越古今,对老成都独特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华西社区报记者 董峰 社区供图

【导览词】(节选)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通锦’二字的由来,在此我先给大家讲一件老成都人才知道的往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都人把警报响了跑出城去叫做跑警报,把防空疏散迁居外地叫做躲警报。今天的饮马河上有座桥就是当年方便城内居民疏散跑警报修建的。当时,为尽快出城,城内居民在西城角街的城墙上打了一个豁口,在饮马河上修建了一座简易木桥,这座木桥成为了跑警报的救命桥。后来,桥被冲毁,小道中断。1952年,为方便交通出行,这座无名木桥经过改建,命名通锦桥路,意思是方便群众进出锦城。今天的通锦桥和通锦桥路是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时建设而成。而关于通锦桥也有老居民说,早年的商人从这个地方出城经商,走向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因而称作通锦桥。不管通锦桥究竟是因何而来,其实都是表达了我们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