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轮轨之父”沈志云:开专业教育先河 建起“轨道交通高水平人才大熔炉”|70年70人·教育①

封面新闻 2019-09-09 03:08 75274

人物名片

沈志云

1929年生于湖南长沙。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铁路高等教育家,中国高铁领域的先驱科学家之一,被誉为“高速轮轨之父”,参与、推动和见证了中国高铁技术从无到有的全部发展历程。

1988年,筹建中国铁路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一支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在我国高铁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封面新闻记者 钟雨恒 欧阳晨雨 受访者供图

·“复兴号”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它的背后,站着一支由中国铁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顶尖科研团队,正引领着世界高速列车的技术发展。

·在这本人才培养的荣誉簿上,90岁的两院院士沈志云,排在前列。

2011年,沈志云在京沪高铁铁路工程专家组视察评估。

从北京南下上海,如今“复兴号”最快只需要4小时18分。

2017年9月21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列车在京沪铁路上率先以350公里时速运营,飞驰的“子弹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但鲜有人了解,为了确保实现这一时速目标,“复兴号”上线前必须先在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滚振试验台上达到时速600公里。它的背后,站着一支由中国铁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顶尖科研团队,正引领着世界高速列车的技术发展。

在这本人才培养的荣誉簿上,90岁的两院院士沈志云,排在前列。

今年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30周年,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600多人,博士生占三分之一左右。用沈志云的话来说,实验室是一座“轨道交通高水平人才大熔炉”,为科研赋予了巨大的生命力。

作为铁路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沈志云亦向新时代的高校科研人才表达了自己的期望:“高速轨道交通前景广阔,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青年科学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

1957年 沈志云作为留学生在莫斯科

受教

放弃清华武大
就读唐院机械系新中国的第一班

2018年,在西南交大校庆122周年之际,沈志云获评“感动交大十大年度人物”。领奖现场,沈志云说:“不是我感动了交大,而是我要感恩交大。”

何谓感恩?这就要从70年前,沈志云同西南交大结下的缘分说起。彼时,若不是家兄的一番话,沈老的一生或许不会和铁路,和高校讲台,发生如此多的故事。

1949年,毕业于湖南国师附中的沈志云同时拿到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机械系录取通知书。三所名校,选谁?成为摆在青年沈志云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时,哥哥告诉他,就进铁路而言应首选唐山工学院。“从有铁路开始就有唐工,绝大部分铁路工程师都从这里毕业。学校地位,唐院不在清华之下。”

唐山工学院其前身是肇始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五所交通大学两大源头之一),拥有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最终,从小对铁路和机车感兴趣的沈志云听从了哥哥的建议,就读于唐山工学院机械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班。

那时唐山工学院名师荟萃,或外籍教师或留学国外的知名学者,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可直升康奈尔大学(美国顶级研究型大学),故被称作“东方康奈尔”。

沈志云回忆道,学校的老传统很多,“严谨治学,严格要求”是最突出的一点。

在唐院,让沈志云印象最深的是在寒冬时节,去到哈尔滨车辆厂实习,零下28摄氏度的低温让从没经历过如此寒冷的沈志云感到“呼吸都困难”。1950年寒假,学校又安排他到唐山发电厂当机械维修工一个月,爬到高高的大吊车上面去修电机。沈志云笑着说,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唐院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劳动实习,此间三年的学习经历对沈志云日后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沈志云和他培养的博士生张卫华(右)

施教

国家重点实验室
搭建起培养高铁人才的最佳平台

在沈老的客厅里,挂着一副对联极为醒目——“开专业教育先河,奠高铁研究根基。”

沈老介绍,这是在他今年九十岁生日之际,西南交大土木系付晓村教授题赠的。“到底是老朋友,一语中的。前一句讲前40年,教学过关,办了半工半读;后一句讲后30年,建立了TPL(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9年,沈志云在西南交大主持建成了中国铁路系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是我国高铁发展道路上一块极具分量的、坚实的科学基石,也成为了沈志云培养人才的最佳平台。

1995年,国家验收TPL

当年,沈志云从各系为实验室挑选了22个青年硕士生,大家一面搞研究,一面结合研究写博士论文。到1999年最后一位博士通过答辩,沈志云完成了“每个人都要拿到博士学位”的承诺。籍此,实验室在1997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才,一直是沈志云教学的中心。在他看来,从科研实践中培养高水平人才,当是不二之法。

其间,沈志云也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尝试。1999年,沈志云申请实验室自己办本科,设想是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当年招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本科第一班,60人,我每年拿出2万元设立创新奖,鼓励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创新。”然而这个新专业,报名者并不多,学生多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沈老坦言,水平和素质都不甚理想。“这次尝试之所以失败,从思路上讲就错了。”沈志云反思道,在本科毕业生范围内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远比从自己培养的60多人挑选要广阔的多。

2004年后,沈志云提出每年招收研究生100人,达到300多人的规模,这个设想在2010年后就实现了。

1996年,67岁的沈志云辞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务,他的学生张卫华继任。近年来,由张卫华教授带领的团队不但将试验台由4轴扩为6轴,更将模拟时速由450公里提高到600公里。

“‘复兴号’的试验速度就是在这里跑出来的。”为了知道“复兴号”是否能够顺利实现350公里的运营时速,两个型号动车组都在实验室的滚动振动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最高试验速度达到时速600公里。

沈志云告诉记者,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部计划举办一个高校成就展,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将被列为一个展品,取名就叫做“复兴号的跑步机”。

英国格温特郡升起中国国旗。

接轨

教育为“媒”走出国门
英国郡议会大厦升起中国国旗

沈志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世界前沿?搞铁路这一行,只能是高速铁路技术。”这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年发出的呼声。

1981年,沈志云到英国访问,在英国德比铁路技术研究所看到了160公里时速的城际快铁自动驾驶成功运行,并乘坐了磁浮试验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当时非常明确认识到,中国一定要有高速铁路。”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高铁研究和高铁人才培养,凝聚了他后半辈子的全部心血。

1983年,沈志云在美国麻省理工当访问学者期间,发表了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引起巨大震动,被誉为“沈氏理论”,为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

3年后,沈志云和伦敦的南岸大学合作培养了一名英国博士生西蒙,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高等教育进一步和国际接轨。

沈志云和英国博士生西蒙,以及该郡郡长。

西蒙是英国南部格温特郡人,他是该郡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1987年,沈志云去南岸大学讲学,答辩通过后的西蒙领着自己的老师参观郡议会大厦。直到今天,沈志云依然记得那时的情景:大厦门口升起的五星红旗!

经过大厅时,沈志云听得有人在议论“今天肯定有中国代表团来访”,西蒙自豪指着沈志云地对在场的人说,“就是这位中国教授,我的导师!”如此待遇,已经令沈志云感到十分惊讶,不曾想随后在郡长办公室,竟见郡长戴满奖章相迎。

沈志云说,这位英国博士生后来成为了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教授,至今仍活跃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国际舞台。

更多阅读

往事:那些年的“半工半读”

纪事:从唐山工学院 看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

“三等公民”沈志云有所思:巩固全球竞争优势 人才接力“后高铁时代”

评论 14

  • 518196 2019-09-13

  • 518196 2019-09-13

  • 518196 2019-09-13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