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诗歌周|“首届昌耀诗歌奖”获得者李南:这几天在成都的体验将会成为诗歌的种子

封面新闻 2019-09-08 17:58 39306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谌

在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众多中外诗人中,女诗人李南尤为安静内敛,这跟她的质朴大气的诗文风格也是一致的。李南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青海。现居河北石家庄市。从1983年开始发表诗歌至今近40年间,李南一直勤勉地开垦着自己的诗歌园地,出版诗集《李南诗选》《小》《时间松开了手》等,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诗歌选集。对诗歌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使她成为河北乃至全国诗歌界女诗人中的佼佼者。

“我在大地上活着,轻如羽毛,思想、话语和爱怨,不过是小小村庄的炊烟。到了夜晚,我抬头找到了群星中最亮的那颗,那是患病的昌耀——他多么孤独啊!” 上世纪90年代,李南曾在《小小炊烟》一诗中提到过著名诗人昌耀。2016年,李南凭借25首诗作名列首届昌耀诗歌奖诗歌创作奖榜首。此外李南还曾获孙犁文学奖、徐志摩诗歌奖等多项大奖。有人称她为“中国的阿赫玛托娃”。在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期间,封面新闻记者与李南有一番交流。

封面新闻:李老师,这次来成都参加诗歌周活动。诗人们普遍都对杜甫草堂有很深的情结。您是怎样的感受?

李南:中国诗人普遍有“诗圣”情结。‌‌杜甫可以说是我们汉语‌‌诗歌的源头型人物之一。‌‌所以很多诗人‌‌来成都,一定会奔向杜甫草堂而去。我记得多年前,我跟我的朋友们就专程来到杜甫草堂参观。我们都非常感慨:杜甫颠沛流离一生,也就是入川来到成都在草堂过了几年安稳日子。

封面新闻:您认为,当下的汉语诗人最应该从杜甫作品那里获得怎样的精神营养?

李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是值得敬佩的。在我看来,古典诗歌的语言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最大养分所在。他们的那种干净、成熟、凝练,是最值得我们当下写诗借鉴的。尤其是考虑到,当下的一些新诗水分比较大。像杜甫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定要是把语言锤炼到极致。

封面新闻: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之营养,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汉语写作中?您的相关经验体会是怎样的?

李南:其实我认为我们现在仍然在唐诗宋词的传统里。新诗的很多的意境表达,很多自然和人心的这种营养,全都是从传统诗歌里得来的。‌‌‌‌

封面新闻:您是北方人,来到成都,是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

李南:我觉得成都还不是一般的南方城市,‌‌毕竟是巴蜀之地,跟江南不一样。‌‌成都的生活方式跟我个人生活习性也比较相符,我喜欢吃麻辣‌‌的东西,喜欢小雨、潮湿的天气。而且四川人的性格我也很欣赏:比较‌‌直率,性情中人,比较仗义。‌‌

封面新闻: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您对阅读有怎样的看法?

李南:‌‌一个诗人、一个写作者,其精神营养来源,必须是多方面的。‌‌‌‌哲学宗教,‌社会学,美学、美术史这些都应该知道一些,这样可以 ‌‌‌‌避免写作时产生一种常识性的错误。而且,全面而系统的阅读,能‌能够帮助你更能理解阐释经典大师的作品,比如它的创作背景,他的生平,这种‌‌必须系统地去阅读。‌‌就我个人来说,‌‌我的阅读时间要大于我的写作时间。‌‌在阅读对象的选择上,我觉得应该多‌‌读源头型诗人或者作家的作品,比如屈原,杜甫、李白、苏轼,以及‌国外的《荷马史诗》、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等等。

封面新闻:诗人旅行中往往会写不少诗。为什么地理或者是气候,往往容易会成为诗歌的种子?

李南:‌‌一个人离开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意味着一种时空的挪移。‌‌这种挪移,会给感官上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他是陌生的,是好奇的。作为一个诗人和作家,我觉得‌最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更有意识更精准地‌‌抓住它,将之表现出来。

封面新闻:这次参加诗歌周,感受到的种种细节,你预感会成为诗歌的种子,出现在你的作品里吗?

李南:这几天在成都获得的经验,‌‌感受到的风物景致,我想是会成为诗歌的种子的。或许不是今天写或者明天写,但是有些物象会沉淀在心底,将来在某些场合会得到‌‌激活,‌‌进入到我的诗句中来。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