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宝藏(6)丨绿釉火葬罐:见证南诏与西昌的缘起缘灭

封面新闻 2019-08-26 13:51 35545

大理国时期陶执卷女俑

文/李晓超  图/凉山州博物馆提供

在考古人员眼里,一座古代墓葬,宛若一座历史宝库、一把神奇的钥匙,它的发现既可展现奇珍异宝,又能印证历史填补空白。1985年,西昌北山发现了两万平方米的火葬墓,经过考古专家的抢救发掘,惊人发现,这并不是普通的火葬墓,而是大理国时期的火葬墓。

随着一系列的文物浮出水面,南诏与西昌之间无数个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一幕幕重现,西昌是如何被南诏攻陷成为一座空城、大量移民给西昌带来了独特的火葬习俗、好战的景庄王在西昌离世……这些鲜为人知的千古绝唱在文物身上被唤醒,火葬墓背后,呈现出的不仅是南诏对西昌的影响,还反映出唐宋时期,西昌城里以白族为主的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火葬墓中出土的板俑

南诏野心勃勃挥军北上,西昌沦为一座空城

很多人都不知道,西昌曾经是南诏的领土,唐宋时期,南诏和大理国金戈铁马,驰骋云贵高原,新旧唐书和宋史都有光辉历史的记载。说起南诏与西昌之间的故事,就得先说说南诏和大唐之间的恩怨情仇。

公元859年,大唐朝廷一派动荡,沉迷于求道修仙的唐宣宗李忱,因服下方士的长生不老药,中毒驾崩。宦官外戚逮住机会,拥举骄奢淫逸的太子李漼草草继位,也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唐懿宗。

同年,远在云南的南诏王丰佑亦薨,段氏、杨氏等大姓势力扶持十六岁的蒙世隆接管了南诏,史称景庄王。

谈到蒙世隆的一生,只能用一个“战”字来概括。年仅十几岁便屡次请愿随军征战,继位之前的他早已统帅大军,战争对他来说无疑是获得权力的最好方式。

南诏原本就是蒙氏的天下,自建立起,共经历了十三代王,在这十三代中最富争议的,当属世隆,他的继位,让南诏连同周边地区都陷入了经年不绝的战乱。

宣宗新丧,唐朝派使者向南诏告丧,却未曾向世隆之父悼祭,在给南诏的诏书中也未曾提到册封世隆一事,世隆心生不满,傲慢打发了唐使。见使如见国君,唐使在南诏受到委屈,回长安后自然免不了向唐懿宗告状,指责世隆狂妄无礼,不把皇上放在眼中。朝堂上,唐懿宗勃然大怒,决定不予册封世隆。

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败的晚期,而南诏的经济、文化却持续繁荣,军事力量达到雄厚的地步。许多大臣开始劝世隆称帝,自己给自己册封,不做唐朝的藩属之臣。如此一来,年轻气盛的世隆更是坚定了反唐的决心。

公元859年,世隆在云南登基称皇帝,改国号为“大礼”,改年号曰“建极”,拒绝再向唐王朝进贡,南诏与唐朝的关系正式宣告破裂。

南诏从建立起,政局一度稳固。世隆继位后,日益膨胀起来的武力,立刻找到了出路——唐朝的边境成了掠夺、侵扰的对象;同时,他调动南诏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势力与唐朝抗衡。

公元859年至874年之间,南诏为了维持统治、扩大疆域,多次出兵西昌,发起大规模的掳掠性战争。并以西昌为据点,把战争推向成都,先后在成都、西昌等地掳掠子女、百工数十万,以及数不尽的珍宝财物。

据文献记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成都以南,越巂(今西昌)以北,八百里间,民畜为空”。可见战争之残酷,西昌在当时沦为了一座空城。唐朝面对虎视耽耽的南诏进犯,根本穷于应付。

公元860年,南诏打败唐朝守军,最终占领了西昌。

公元876年,世隆仍以西昌为前线,亲自上阵指挥作战,但此时的南诏已不同往日,南诏军节节败退,世隆积劳疽发,一病不起。公元877年2月的一天,年仅33岁的景庄王在西昌去世。

有专家指出,景庄王的墓葬至今未被发现,如果发现,那将又是一番轰动的大场景。

大理国时期陶牵马武士俑

火葬盛行,南诏移民带来的丧葬习俗

南诏占领西昌后,带来了大量的南诏移民填补这座空城,同时废除唐朝在西昌的建制嶲州,改立建昌府。火葬的习俗,也就此在西昌开始盛行。

南诏是个十分奉信佛教的地方,其统治区域到达哪里便把佛教推行到哪里,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南诏的丧葬习俗也与中原地区有着不同,他们相信人来于尘也归于尘。明朝野史《淮城夜语》中对南诏和大理的丧葬习俗略有记载,段氏继承南诏疆土改国号大理,鉴于前朝王陵劫难,自此不再兴建王陵地宫。上至国王下至达官,死后一律仿效佛教之僧人涅磐,遗体火化,收骨殖保存于崇圣寺三塔地宫。

而普通百姓的火葬,更简单。

1985年9月—10月,四川武警三支队在西昌北山修建水池,挖到一些火葬罐,随即,他们通知了凉山州博物馆。紧接着,考古人员对西昌北山的火葬墓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在16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发现火葬墓150余座,这次发掘收获颇丰,为深入了解西昌的火葬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南诏时期的火葬方式,虽然简单,但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墓的分布十分密集,墓葬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米,间距最小者仅20—30厘米。每座墓葬的位置没有很明显的规律。火葬墓的墓坑均为圆形竖穴土坑,坑的直径深浅视所埋入的火葬罐的大小而定。火葬罐置于坑中,有两套罐(即罐中另放一罐)、三套罐,但大多数为单罐。部分火葬罐的外周或两套罐的罐与罐间隙中,等距离的放置五个陶板俑。火葬罐放人坑内后,就近用土或火葬后的木炭屑掩埋,个别火葬罐还放在石椁内。

北山火葬墓中出土的五个一组陶制板俑已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火葬墓多为层层埋葬,上下时期不同。几乎每座火葬墓上都有打制过的石块,石块是一种尖石,大小不一,状如塔形,石上多刻有姓氏楷书,已经发现的姓氏有:“杨、张、赵、何”等;另一种刻有莲花状刻的佛教图案石块,上面也有楷字记载。

这批火葬墓共出土了1000余件文物,有瓷器、陶器、铜器和铁器。其中五个一组的陶制板俑已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出土的一套陶俑造型细腻生动,为同时期陶俑中的精品。

火葬墓可初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火葬墓不封不树,地表无任何标志,晚期火葬墓的上面立有圆饼形石墓志或卵塔形石墓幢,还发现一件作金刚杵形的墓幢和一通在自然卵石上镌刻志文的墓碑。

圆饼形石墓志,均盖在火葬墓的坑口,墓志正面大多镌刻曼茶罗图案,图案均呈八角形,也有少量呈十角和十二角形的。图案上,镌刻有梵文和白文、汉文,梵文是佛菩萨的种子符号,白文是由汉字改造的一种文字,内容为幕主姓名和官职,汉文内容则为“追为亡人某某神道”。

火葬墓出土的器物分葬具与随葬品两类。

葬具为各式火葬罐,分陶质和铜质两类,以前者为大宗。陶质火葬罐又有夹砂红陶、泥质陶罐和上釉陶罐三种。其中最多的是外壁饰以莲瓣纹和肩部饰十二生肖的陶罐。

大理国时期陶生肖俑

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罐内白骨上的经文,都不知其意,更感觉不可思议,千百年前的朱砂字体,竟然至今还保存完好。

其实,这也是佛教思想的另一种表现,人在去世后,进行火葬,待尸体焚烧到骨骼呈灰白色时,选头骨及大块骨骼,用朱砂或金粉在上面书写梵文经咒,以超度亡灵,然后将骨骼按顺序放入陶瓷罐内安葬。有的还在罐底凿一个孔,以便让“灵魂”出入。火葬后即使将骨灰再埋葬,也没有坟头。

火化后的骨殖分层放置于罐中,一般肢骨在下,头骨在上,大块的骨殖上都有用朱砂书写的梵文咒语,其上再贴以金箔。随葬品如铜片、铜莲花、铜镜、铜手钏、钱币等,一般放在罐底。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每一个火葬罐中都放有影青瓷器或白瓷器,无瓷器者则放有影青瓷片或白瓷片。

西昌的火葬墓全部分布在西昌市近郊,目前发现的墓地有北山、小山、桑坡、姜坡、杨家坟山、新村6处。其中北山火葬墓群规模最大,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除云南之外,唯一一处规模最大的火葬墓。

绿釉陶莲瓣纹火葬罐,历史的见证者

绿釉陶莲瓣纹火葬罐

在北山火葬墓中,绿釉红陶罐并不少见,其中的绿釉陶莲瓣纹火葬罐最为典型,是国家一级文物。陶罐在当时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是极为普通也最常见的用具之一,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它却是南诏在西昌建立政权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而绿釉陶这项工艺,至今在我们身边也有迹可循。

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釉陶的着色剂,绿色是铜,黄色是铁,助熔剂是铅,烧成温度在800度左右。综观釉陶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历史,在陶器上施加低温釉并非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釉陶的起源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我国釉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而川滇釉陶的工艺,在釉陶历史上也是颇负盛名。

川滇釉陶经历汉代的繁荣后,进入黑暗期。从两晋至唐末,釉陶在川滇极少出土。也许是因为云南地方势力割据,导致丝绸之路中断,又可能当时流行薄葬,致使这一时期物品难以流传下来。

唐末五代,釉陶在川滇再度兴盛。南诏国统一云南,使丝绸之路畅通无阻。由于南诏全民信教,流行火葬,大量的火葬罐被生产出来,由火葬罐的带动,生活日常用品也开始使用釉陶。

在西昌以南的会理县,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绿釉制作工艺,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中国唯一的绿陶”。

会理绿陶制作出来的缸、钵、壶、罐、碗、碟、花盆和花瓶等家用陶瓷,大多以绿色为主。乍一看,粗粝土拙,细细品味,其器型独特,古朴简洁,巧夺天工。

会理绿陶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经1200多度的高温氧化焰,烧制呈宝石绿色而得名。会理的绿陶密度高、声音清脆、无铅无毒、抗酸碱,结实耐用,养生环保,当地人称用绿陶壶泡茶3天不坏。

有专家指出,会理的绿釉配方及制作工艺流程与邛陶绿釉是同一个釉种,用同一种方法制成。众所皆知邛陶是毁灭于战乱断烧于唐代,会理是南诏国的屯兵要地,会理的陶瓷是否有源于邛陶,并无史料佐证。

原凉山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弘曾经这样分析西昌的火葬墓的随葬品:“西昌是已经发现的这种墓葬的最北端,墓葬最多,文物最丰富,但西昌陶器以土陶为多,不及云南楚雄州的青花瓷罐精美。”

几乎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连忘返。西昌火葬墓背后,是南诏兴盛与灭亡的故事,是佛教密宗对当时社会影响的缩影,佛教于南诏初期开始从中原、印度、吐蕃等多地逐步传入,传入后得到了王室的支持,最后促成了南诏大理国多个宗派共同繁荣的佛教盛世,造就了南诏大理国丰富、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那么,在全民信教的南诏政权下,西昌还有哪些佛教思想的产物流传下来呢?在下一期的故事里,我们再来追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