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此生有幸报国,吾将上下求索|70年70人·科技①

封面新闻 2019-08-26 00:22 47913

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人物名片

欧阳自远

1935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上世纪60年代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地下核试验场和试验前后的地质综合研究,上世纪90年代起向国家建议开展探月工程项目。2004年被任命为“嫦娥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院士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欧阳自远84岁了,生肖属猪的他今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七个本命年。与大多数已开始安享晚年的同龄人不同,这位被外界称为“嫦娥之父”的首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每天仍在忙碌工作。

今年1月4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欧阳自远说,2019年年底,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首次月面取样返回。到那时,这位研究了大半辈子陨石的科学家,将有机会第一次见到中国人自己带回来的月球石头。

在中国的科学家队伍中,欧阳自远的经历堪称传奇:地质学出身,进修过核物理,带队为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选场,最早开始研究陨石,并成为了首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这么重要的几个事,居然都让我赶上了,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欧阳院士如此评价。

1/立志,为国找矿


他至今仍记得当时报纸上的一句话:“年轻的学子们,你们应该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他们献出无穷的宝藏。”



1935年,欧阳自远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个医药世家,他的舅父为他取名“自远”——意为来自遥远的地方。后来他研究的陨石、宇宙尘、月球岩石,都来自遥远的太空,欧阳自远说:“这也许真是天缘巧合。”

欧阳自远两岁时,日军侵入吉安,父母带着年幼的他辗转到江西兴国等地逃难,这段经历给欧阳自远此后的人生选择影响深远。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非常衰弱,任人宰割欺凌,亡国奴的滋味我真是有所体会。”欧阳自远10岁时,抗战获得胜利。几年后,新中国成立,1952年,17岁的欧阳自远也从家乡的永新中学毕业参加高考。

他至今仍记得当时报纸上的一句话:“年轻的学子们,你们应该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他们献出无穷的宝藏。”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欧阳自远选择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专业,立志要为国家找矿。

4年后,21岁的欧阳自远本科毕业,研究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师从化学家涂光炽教授。

那一年,欧阳自远成为涂教授招收的三位研究生之一。多年以后,欧阳自远回忆起自己的恩师,认为他身上具备“赤诚的爱国热忱、求实的研究作风、持续的创新精神、一贯的严谨学风、终生追求真理。”这些品质,无疑影响了当时刚二十出头的欧阳自远。

1952年至1956年,欧阳自远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

欧阳自远回忆,当时老师让他培养自学能力。“我后来理解了,我的自学能力不够,不知道怎么驾驭这些知识,怎么把它们结合起来,迸发出新的一些思路出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件事,对欧阳自远的触动很大。“这是咋回事?这卫星能干什么?我们晕头转向。”他认识到,尽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能力开展空间探测活动,但了解这方面的进展并开展相关领域的前期研究,作为未来知识与技术储备是极为必要的。

“从1957年起我就坚信,中国一定会进入空间时代。”欧阳自远回忆,那个时候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很年轻,虽然技术和经济都很落后,但可以一点点开始准备。

2/重任,地下核爆


“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价值。”


研究生快毕业时,欧阳自远被选为时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德封的助手和学术秘书。当时,侯德封非常希望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核子地质学,他希望欧阳自远能在业务上帮助他。

侯德封派欧阳自远去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进修和参加实验研究半年。之后,欧阳自远开始在侯德封手下做核子地质研究,也由此成为当时地质所唯一一位既懂地质,又懂核物理的人。

欧阳自远院士年轻时期

学了这两个在他看来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之后,欧阳自远被委派了一项重要的任务。1964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为了避免地面和大气层因原子弹爆炸试验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国家决定开展地下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工作。

时势造英雄,既懂地质又懂核物理的欧阳自远被委以重任,带着一支队伍在新疆的戈壁滩里寻找地下核试验基地。那一年,他才29岁。回想起这段经历,欧阳自远觉得自己“足够幸运”。

“那么重要的事儿,居然让一个年轻人担当重任。”也是那时起,欧阳自远就有了一个坚定的认识:“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价值。”

那几年,欧阳自远与他的同事们几乎是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里工作,就连亲人不知情。他的爱人不知道他到哪儿“出差”去了,而且一去就是半年,“好几年的春节,都是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的。”

历时近5年的前期准备,他们建立起地下核试验综合测试和全面指挥保障系统,完成了中国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1969年9月23日午夜,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在新疆内陆某基地取得成功,欧阳自远在现场见证了这场核试验,“山顶跳了很高,山上很多石头就稀里哗啦滚下来。”那一年,欧阳自远34岁。

在新中国的科技史册上,欧阳自远还是最早开始研究陨石的人。1976年吉林陨石雨事件后,欧阳自远受命带领中科院联合调查组赶赴吉林,一共搜集到大小陨石标本138块。陨石雨现场调查结束后,他和他的团队发表了近百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欧阳自远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历史”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获得广泛认同。

欧阳自远(右二)正在讲解中国“吉林1号”陨石

3/目光,转向星辰


他的蓝图中,探测月球只是中国人向宇宙空间进发的第一步。未来,中国还将探测火星以及其他的太阳系行星,甚至更远的宇宙空间……


此后,欧阳自远开始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宇宙空间。1993年,他向有关部门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建议。一年后,《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报告获得通过。中国的探月计划,从此开始迈出真正的步伐。此时,距离欧阳自远开始为中国进入宇宙空间做准备,已过去了35年。

“35年,培养队伍,研究人家怎么搞,我们该怎么搞,这样一步一步明朗了。”欧阳自远对记者说,提出报告之后,整个科研团队又用了十年时间进行论证。2003年,团队完成了《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研究》报告。

2004年1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签字,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项目的立项。这项工程还有一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嫦娥工程”。欧阳自远被任命为“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

在“嫦娥工程”中,欧阳自远与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院士组成了“嫦娥铁三角”——栾恩杰为工程总指挥,孙家栋为总设计师,欧阳自远为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处理月岩

要完成探月任务,火箭和卫星是必不可少的,曾主持研制了我国45颗卫星的孙家栋院士成为了欧阳自远的好伙伴。欧阳自远回忆,当时孙家栋跟他开玩笑说:“欧阳,我是给你打工的,我的任务是把你的‘眼睛’和‘手’带到月亮上去,至于你做什么,那是你的事。我确保你能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欧阳自远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从1957年算起,这一天,他已经等了50年。那一年,欧阳自远院士72岁,孙家栋院士78岁,栾恩杰院士67岁。

“当时人们叫我们‘嫦娥工程’三驾马车,我们自己开玩笑说是三个老头。”欧阳自远说,三个人协作非常好,那是一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中国探月工程一步步顺利推进,“三个老头儿”也已经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

“现在干活不能靠我们这些老头儿,年轻人会比我们干得更好。”欧阳自远说,如今,中国掌控航天主要技术的一些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大部分只有三四十岁。在他的蓝图中,探测月球只是中国人向宇宙空间进发的第一步。未来,中国还将探测火星以及其他的太阳系行星,甚至更远的宇宙空间……

如今,欧阳自远每年都要做超过50场讲座。在他看来,科学传播与开展科学研究同样重要。国家的强大,要一代一代去努力,要给现在的青少年种下科学的种子,为国家的未来培育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总结自己一生的科研经验,欧阳自远用了这样16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践行梦想。

(感谢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更多阅读

欧阳自远院士:年轻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中国探月计划大事记

评论 4

  • fm605210 2019-08-29

    [得意]

  • 半山堂 2019-08-26

    敬礼

  • Fred 2019-08-26

    科技报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