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安室到派出所 这一家三代见证新时代70年川警变迁

封面新闻 2019-08-25 01:09 70422

封面新闻记者 姚箬君

从乡长转为警察,1953年,杨吉良成为安岳县公安局成立后的第一批公安。27年后,杨吉良的儿子杨建平,“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了一名警察。时间再过21年,他的孙女杨怡,从警校毕业后,也进入安岳县公安局工作。

从一开始用手写资料,到现在的电脑存储;从一开始外出办案要“借”警服,到现在每名警察都拥有自己的制服;从一开始走访、调查靠两条腿,到现在警用汽车、摩托车的普及......从杨吉良开始,杨家三代民警,见证着新时代70年川警的变化。

杨家第一代民警:杨吉良

杨家第一代民警:用“脚”走案件

“安岳县公安局成立的第一批公安,很多都是当时乡上工作的人,我爸爸就是其中一员。”8月22日,杨建平手拿照片,回忆起自己父亲的从警经历。一开始,杨吉良是大雁乡的乡长,转为民警后,开始了抓扒手、走访调查的工作。

据杨建平回忆,那时候父亲遇上案件,几组人在地点蹲守,没看到嫌疑人出来,到了饭点也不敢懈怠。“有一次到了饭点,我爸爸想着吃碗面花不了多长时间,结果嫌疑人就在那个时间跑走了,那次受到了批评。”

除了破案靠腿,走访、调查也靠腿,直到后来,公安局才慢慢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随时用车,像警服也是。”杨建平说,那时候的警服不是每人一套,他的父亲要出去执行任务时,才能借一套穿走。

杨家第二代民警:杨建平

杨家第二代民警:记忆中的“幸福250”

“自打我懂事起,就发现大家都很尊敬爸爸。”杨建平说,那时候父亲骑着“幸福250”,从学校门口经过时同学们会追着他的车直到路口,自己心里特别骄傲。从那时起,杨建平立志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警察。

1980年,杨建平从部队转业到公安。“那时候叫公安室,一个瓦房里两张桌子几个凳子,就是办公的地方。”杨建平回忆,自己刚工作时,依旧不是每个警察都有制服,外出办案的警服还是靠“借”。直到1982年,驯龙派出所成立,开始给每个警察发放制服。

除了制服,警用交通工具比以前更多。“基本上出行的时候都可以骑自行车,不像我爸爸那会儿全靠步行。”杨建平说,父亲不止一次在他的面前念叨办公环境和条件有多大的改善。那时的杨吉良可能没有想到,20年后的现在,环境更是有了质的变化。

杨建平和女儿杨怡

杨家第三代民警:汽车不是稀罕物

童年时期的杨怡,很不喜欢父亲的职业。“我小的时候,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缺少父亲陪伴的杨怡,在那时候从未想过未来要做一名警察。她对这个职业看法的转变,发生在小学6年级。

“那时候镇里发生了一个案子,很多人都知道,大街小巷总有人在谈论。”杨怡说,最终这个案子破了,参与破案的警察,就有自己的爸爸,“班里有同学知道我的爸爸是警察,很多人都开始羡慕我,那时候,我觉得很自豪,开始喜欢爸爸这个职业。”

2001年,杨怡从警校毕业,成为了安岳县公安局的一名警察,从事户政工作。她的丈夫,也是一名警察。“现在的工作环境和爸爸、爷爷参加工作那会儿,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了。”杨怡说,“外出走访、调查,有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供选择,再也不是以前的只能用脚走了。”

现在的硬件设施、办公环境和7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除此之外,案件的种类、复杂程度,也和以前截然不同,公安的工作难度、强度在增加。新时代70年川警的变迁,杨家三代见证着,参与着,“如果我的孩子以后想做警察,我们会非常支持他。”

评论 4

  • 心若向阳389615 2019-08-25

  • 518196 2019-08-25

    嗯呢

  • 聆听世界 2019-08-25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