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讲堂|孟宪实:武则天研究一千年

封面新闻 2019-08-23 13:48 54191

□孟宪实

名家简介

孟宪实,黑龙江省讷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专业方向为隋唐历史、敦煌吐鲁番学。出版《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等专著。在《历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多篇。2006年起,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的真相》等课程,曾与阿城一起编剧大型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


编者按

中国历代皇帝从秦始皇开始计算,共有408位。在这408位皇帝当中,只有一位女性,就是武则天。作为历史上最特殊的最高权力掌控者,在史书里,武则天多被刻画为权力熏心的强势女人,而现代影视剧,又在她身上投射了太多女性情感,把她看作是反抗男权的象征。真实的一代女皇到底是怎样的?唐太宗的时期,为什么要娶武则天?在当才人的十二年的时光中,地位低下的武则天日子过得怎么样?在唐太宗去世的第二年,唐高宗为何把在感业寺的武则天迎进了宫?唐高宗原有一个王皇后,为什么要“废王立武”?凡此等等,围绕武则天的历史,几乎所有问题都充满谜团。

8月1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孟宪实,亮相四川省图书馆,做客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在讲座现场,孟宪实就以上述一串问号开场,引经据典,结合当下的情境,幽默风趣地剖析这位历史上最复杂最有争议的女性。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一.千年研究概观

一千年的武则天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作两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两派。一派坚持道德主义立场,彻底否定、努力妖魔化武则天,抹杀武则天的一切功劳。另一派放弃道德主义立场,从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上观察武则天,认为武则天是有历史贡献的,即使有污点,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反对道德主义的观察。

1.抹杀武则天

武则天智谋过人,熟知文史,她从唐太宗时期入宫至称帝执政,经历无数起伏,历史上给予她的评价更是有褒有贬。但武则天有很多事儿到现在都没搞明白,看看武则天几个重要的人生环节,每个环节到今天都充满迷雾。

唐太宗为什么要娶武则天?《两唐书》《资治通鉴》都说,是因为唐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漂亮,于是就娶了她。天下美女太多了,皇上一听说谁长得漂亮就娶,可能吗?不可能。美女对一般人来讲是重要的,对于皇帝不是。所以唐太宗在贞观十一年为什么迎娶武则天入宫,至今是一个谜。

武则天在唐太宗时期日子过得怎么样?有一个电视剧叫《武媚娘传奇》,大讲武则天和唐太宗的爱情故事。其实几乎没有一条史料支持这个观点。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出过什么事,完全不知道,但就在唐太宗去世第二年,唐高宗李治又把武则天迎进了宫里,这叫“二进宫”,为什么?武则天和唐高宗此前到底有什么秘密?史书完全没有记载。大家看到的故事全是推测,这又是武则天的一个谜。

唐高宗的嫔妃很多,为什么要“废王立武”?废王皇后立武则天,这是唐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废王立武”影响久远,这是为什么?还是为什么?

唐高宗和武则天生下许多儿女,但在唐高宗死前很多年就开始讨论身后事。因为废王立武影响巨大,唐高宗应该是想证明自己正确,所以在显庆时期就经常让武则天在政治上抛头露面,参与国家决策。显庆五年(660)以后,唐高宗头晕目眩,就让武则天帮助自己处理政务,结果武则天的意见让高宗很满意。这以后,皇帝皇后商量国家大事大概就变得很正常。其实,两人经常配合,治理国家。比如上元元年(674)武则天提出著名的“建言十二事”,对于国家的重大事项提出建议,立刻得到皇帝赞成,并且施行。武则天以上表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事先,武则天难道不跟皇帝打招呼,不跟皇帝商量,给皇帝来个突然袭击?这当然不可能。皇帝想办的事,让皇后提出,以增加皇后的政治威信。很简单的办法。因为高宗身体不好,两人正在筹划未来。让武则天在高宗深厚承担更多,这是高宗的一个稳定的想法,相应地,他对几个儿子都有不满意之处。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都把政治领袖当然地塑造为男性,武则天时代也不例外。为什么武则天成功当了皇帝,天下那么多男子,为什么不反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团。

当上皇帝很好啊,可问题还是不少。废了李唐,建立武周,武则天也只做了12年皇帝,就被“神龙政变”搞下了台。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唐中宗重新恢复了李唐统治,武则天也就结束了12年武周政权。

武则天突破了很多历史障碍,但她怎么没能把她的天下延续下去呢?这些问题在历史上都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是史料缺乏,有的我们不得不靠逻辑推演。武则天做女皇的后半期,有好几个男朋友,于是武则天在人们的议论中就有很多地方被诟病,但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陵前又立一碑,上面没有文字,叫无字碑,这体现了武则天的意志,功过任由历史评说,表面上看很大度,但无字碑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

历史上任何一代政治家,在他离世之后,政治影响一直存在,所以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两个过程,第一作为政治人物的影响,第二作为历史人物的影响。重要的政治家去世以后,后人对他的评说不仅根据历史,还有立场,还有政治因素,所以这个时候政治家仍然保持他政治家的本色,此时并不属于历史。武则天在“神龙政变”那一年底去世,大家怎么评价武则天,怎么看待武则天,这不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当时就是一个政治问题。有一派否定武则天,有一派肯定武则天,这两派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所以这时候的武则天评价不是历史学,而是政治学。

什么时候武则天在政治领域基本消失,变成一个纯粹的历史研究对象呢?应该是在唐玄宗之后,武则天慢慢归入历史人物了,她对现实政治的影像越来越淡,越来越轻,大家评价武则天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了。那么,唐朝怎么看待武则天呢?这又要回到唐朝两大政治事件上谈。

唐朝前期,有两大政治事件,也可以说是两大政治挫折。第一个政治事件就是武则天废了李唐,建立武周,把唐朝都干掉了,这不是唐朝的重大挫折吗?第二件事就是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虽然没有推翻唐朝,但让唐朝开始走下坡路。所以,想想唐朝的人怎么会很好地评价武则天,心平气和地评价武则天呢?这时候评价武则天自然是从低处走,从负面看待,所以否定武则天在唐玄宗之后看来很正常。

有利于武则天的史料留下来的不多,批评武则天的史料留下来很多,所以武则天在唐朝的历史评价中,就是一个负面形象,很彻底的否定。唐宋就是研究武则天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努力从道德的角度去否定武则天。我们想想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升迁,把亲生女儿亲手杀掉了,这还是人吗?这样的人怎么有好的评价?还有几个儿子也死得不明不白,虎毒不食子,武则天专门杀自己的子女,这怎么是一个好人呢?所以古代的历史学家在否定武则天这个问题上,采取的办法就是道德主义立场,这样的武则天是很难翻案的。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那武则天就是一个坏人,坏人还有什么好说的,所以整个古代历史对武则天的评价就是一面倒,想方设法说武则天坏,这是传统史学对武则天最重要的结论,就是从道德上彻底抹杀武则天。

2.正面评价

为什么传统史学会如此狠毒地对待武则天呢?就是武则天是一个太大的造反者。从秦始皇开始,古代中国最高的政治领袖叫皇帝,整个古代中国大概有408名皇帝,如果要把夏商周的王加在一起,就有800多人。而这800多人中最特殊的是谁?就是武则天,只有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个女人,女皇帝。一位女性坐到了皇帝宝座上,这不是最特殊的人吗?所以从唐宋以后,历史学家们不喜欢武则天很正常,因为她太特殊了,要用尽各种办法去贬低评价武则天。

近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从陈寅恪先生以后,看待武则天就放弃了道德主义的立场,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待武则天。陈寅恪第一个提出武则天是有社会势力的。这里的社会势力与“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有关。“关陇集团”,是西魏以后,统治中国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的政治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后来重新统一北方,消灭了北齐。所以,从西魏、北周到隋唐,都是这个集团建立的。而与这个集团相对立,有一个山东集团,这个集团建立了东魏、北齐,但最后被北周统一。但山东集团后来又有发展,在隋末演变为山东豪族集团,而这个豪族集团与原来的山东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在当时的中国北方,除了关陇集团以外,山东也是一派势力。山东势力是关陇集团竞争者,而山西这个区域,长期在北齐的控制之下,所以陈寅恪认为出身山西的武则天是属于山东集团的,至少山东集团是认可武则天的。陈寅恪先生认为,武则天当皇后,遭到关陇集团的反对,但得到了山东集团的拥护。最后武则天成功地当上皇后,关陇集团失败,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样一分析,武则天的问题就是政治斗争问题,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这种政治斗争面前,确实不是重大问题。

解放以后,中国人受到唯物主义辩证主义的训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郭沫若先生在评价武则天的时候,一是重视武则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这是有根据的,武则天时期确实是唐朝经济的上升期。二是重视武则天对士族门阀的打击,显示出一般地主的立场,而士族门阀是传统大地主,属于地主阶级的上层。这样一来,武则天的评价就获得了重大突破,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人物,所谓“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评价是有根据的。总之,这就是武则天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新时代史学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肯定武则天。

事实上,武则天的研究,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女性主义的观点。有人从女性主义立场高度评价武则天,认为武则天是那个时期女性的杰出代表,是女性反抗男权的一个胜利者。从这个角度讲,武则天是一个被压迫者的形象,反抗男权是好样的,所以女性主义的立场完全、彻底、高度、全面肯定了武则天。

就此,我们基本上能分出对武则天的三个类型评价:传统史学妖魔化,政治斗争社会化,反抗男权杰出化。

今天,我们没有了传统史学的政治意义,我们评价武则天跟政治立场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也可以不划定自己的立场。我们高度评价她的历史贡献时,也要回应关于她的道德问题。所以我觉得应该进入研究武则天的第三阶段,既摒弃传统史学家的道德主义的立场,也不能只看社会经济贡献不回应个人的行为评价。运用史料和基本逻辑,努力平和地看待女皇的一生。

二.怎样看待武则天

传统史学为了妖魔化武则天,凡是武则天做的事都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和推理。第一,武则天是一个大野心家,很小的时候就野心勃勃;第二,为了达到她的野心,实现她的野心,凡事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手段都敢用,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所以我们从武则天的几个关节点进行剖析。

1.武则天初入宫

为什么唐太宗看中了武则天,看中了武则天的什么?是唐太宗因为武则天长得美吗?难道皇帝唐太宗也跟一般人一样,那么看重美女吗?对于一般男人,美女吸引力巨大这可以理解,皇帝也这样吗?一般人缺少美女资源,难道皇帝也缺乏吗?把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按照一般人的心理却理解,这肯定有问题。

让我们看看武则天初入宫之前,发生了什么事。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去世,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贞观十一年武则天入宫。正是高祖去世的那一年,武家也发生了重大变故,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同时去世。怎么回事呢?

太上皇李渊驾崩,礼仪与皇帝一样,全国哀悼,举丧。武士彠当时是襄阳总督,但正在长安。于是,他就在长安参加了太上皇的葬礼。当时当然讲究忠君爱国,但通常情况下不过是行礼如仪,认真走完过程,礼仪就结束了。何况,当今皇上跟太上皇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毕竟唐太宗的天下是从父亲手里夺来的,这一层关系让大家再太上皇的葬礼上,形式主义的念头肯定更大。但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一个产场合,却有人真的伤心,真的哀悼,真的没有挺住。谁呢?武士彠。他竟然在太上皇的葬礼上爆发疾病,当场昏倒。虽然努力抢救,最后还是死了。可以认为,武士彠真的追随太上皇而去。

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一定成了一个故事。很平淡的全国举丧日,现在忽然有了话题。武士彠一时成为议题中心。所有武士彠和李渊的故事都被翻出来。当初的朋友如何,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武士彠如何支持李渊,李渊当皇帝之后,如何重用武士彠。但谁会想到,突然发生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当了皇帝,李渊靠边站成了太上皇,而原来的朋友武士彠,也只能边缘化,被控制使用。从武德九年到贞观九年,武士彠一直在外地做官,从扬州长史到利州都督,到襄州都督,十年之间,级别没有提升,而他可是太原起兵功臣哪。

武士彠在贞观时期的仕途不顺利,原因是清楚的,就是因为他跟太上皇关系太好。唐太宗不能不防备他,不得不控制使用。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但无法公开讨论。武士彠这么多年的委屈不满等等情绪,忽然在葬礼上爆发,还是一声不响,紧跟李渊而去。人们的议论可能听不到,但人们的心思不可能猜测不到。

武士彠有功无过,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唐太宗还真有些对不起,面对长安的议论纷纷,唐太宗能怎样?不能去讨论,显然也不能辩护。怎么对太原功臣有个交待呢?只能用行动,行动胜于雄辩。不过,转年长孙皇后身体也不行了,并在贞观十年去世。唐太宗娶武则天发生于贞观十一年。皇帝用婚姻的方法完成了一个政治安慰,皇帝是没有忘记太原功臣的。

武则天入宫那天,母亲伤心得很厉害。在唐代,皇帝的嫔妃众多,嫁入皇宫为妃,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或者,武则天的母亲深明其中要害,大概已经知道女儿的未来黑暗,又无法明说,只能痛哭而已。

武则天入宫是五品才人,是所知唐太宗所娶嫔妃品阶最低的。贞观初,唐太宗曾经娶庐江王李瑗的前妻为美人,品阶是四品。而李瑗的前妻在嫁给唐太宗时的身份是什么?是官婢。连官婢都能给四品,武则天作为功臣之女却只给了一个五品。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子去世,武则天的五品才人半品都没有升,十多年纹丝未动,跟她父亲在贞观的历官一模一样。

说唐太宗很欣赏武则天,那是很久以后武则天自己说的。贞观时所受的苦,她是不能说的。作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武则天的后来发展,实在是历史奇迹。

2.“二入宫”

武则天人生的第二个节点是唐太宗去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李治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历史学家考证,感业寺应该在唐太宗庙的旁边。李治上香完了要顺便看望一下唐太宗的嫔妃们,这就见到了武才人。两个人一见面就很奇怪,武则天看着唐高宗哭了起来。没有人知道原因。再看唐高宗,就更奇怪了,他竟然也跟着哭起来。这一哭,所有的故事都哭出来了。大家都是过来人,一看就明白了,这两个人有关系,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关系。相视而泣,心意相通。

这一切,看在王皇后的眼里,她立刻决定可以利用。当时,王皇后正在跟萧淑妃上演宫斗戏,而王皇后处于下风。萧淑妃是唐高宗的妃嫔,皇族兰陵萧氏,她的伯父是贞观名臣萧瑀。她跟高宗关系不错,为高宗生下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李下玉、高安公主。不知道为什么,高宗喜欢萧淑妃不喜欢王皇后。现在,王皇后看到武则天跟皇帝关系不一般,决定把武则天带回后宫加以利用。这便是武则天的“二进宫”。

武则天二入宫,王皇后是引路人。但王皇后为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可想而知,她认为武则天会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久以后,王皇后把武则天当作礼物赠送给唐高宗,高宗笑纳。武则天的任务,一是要离间高宗和萧淑妃,这一件武则天顺利完成了,但王皇后还有第二个任务,就是你要把高宗还给我,但是武则天“忘了”。王皇后这才发现自己错了,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引狼入室。果然,王皇后与武则天的斗争开始升级,不仅如此,王皇后还联合了萧淑妃——原来最主要的仇敌,联合起来跟武则天战斗。结果依然是失败。高宗就爱武则天,从武则天二入宫,高宗基本上不跟别的嫔妃往来,以后所有子女,都是高宗跟武则天生的。

在这场宫斗戏中,为什么武则天取得了胜利?

从政治的角度看,王皇后比武则天占有太多的优势。王皇后的奶奶是唐高祖的妹妹。王皇后嫁给唐高宗是她奶奶找了唐太宗,我这孙女还没对象呢,你们家还有谁。唐太宗说能谁呢,就雉儿(高宗乳名)吧。这就是老人包办的婚姻。所以王皇后是亲上加亲的身份入宫的,地位高。不仅如此,王皇后是太原王氏,而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社会地位高,政治地位高,是政治的垄断力量。隋唐以后,这些大家族地位下降了,但在社会上地位仍然很高,影响依然很大。最著名的大家族,叫做崔卢李郑王,五个姓,但习惯称作“四姓”,他们家的女儿叫做“四姓女”。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多高呢?比如在唐朝,一年轻人小伙子很帅很有才,介绍女朋友,两个人一个是四姓女,一个是公主,你娶谁?今天肯定跟唐朝不一样,在唐朝大家都愿意娶四姓女。唐朝有志青年的人生理想是这样的:第一进士出身,第二娶四姓女,第三做翰林,第四做宰相,如此这般人生就完美了。大姓中就包括太原王氏,就是王皇后家。所以王皇后不仅是李家的亲戚,还有崇高的社会威望,比公主都强,这是武则天能比的吗?此外,王皇后的舅舅是当朝宰相柳奭(shì)。王皇后的母亲是河东柳氏,地位也很高。柳宗元就是河东柳氏。所以王皇后地位高,家族厉害,武则天有什么?父亲死了,兄弟们都没出息,家族没有地位。武则天能依靠的就是自己,就她一个人在奋斗,谁都帮不上忙。王皇后的母亲到宫里来看王皇后,母女俩在一起谁都看不见,脾气大,眼神高,只能看到天。

总之,王皇后和武则天的斗争,王皇后是占尽优势的,但她反而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最终发挥作用的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感情。这就是自由恋爱战胜了包办婚姻。平民战胜了贵族,多有现代意义啊。

武则天在宫里,因为没有家族力量支持,只能走群众路线,帮忙的都是后宫的小人物——宫女、宦官之类。王皇后朝中有舅舅,家里有威望,用不着这些小人物帮忙。武则天没办法,皇上给点好处就给大家发了,好处多就多给大家发,所以,后宫的人民群众都支持武则天,在后宫武则天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很多人都忽略了唐高宗的关键地位。武则天战胜王皇后有太多的道理,但核心还是高宗,两人的感情是最重要的。武则天是一个可怜的人,老爹死了,兄弟无能,什么背景都没有,高宗不保护她谁保护她。所以武则天激发了唐高宗的男子汉精神,英雄气概,他必须保护武则天,要与反武则天的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这里可举太子为例。永徽三年(652),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升任中书令,监修国史。眼见外甥女不受宠,舅舅心里也急啊。他找到王皇后,出主意,说你跟皇上的关系不好,又没有子女,得想办法啊。什么办法呢?柳奭建议她收养高宗长子李忠。这是唐高宗当太子的时候有的一个儿子,其母亲没有记载,有可能是一个宫女,因为地位不高,就干脆没有记载。柳奭的建议是先收养李忠变成自己的儿子,高宗肯定是同意的,然后你再把这个儿子变成太子,未来不是有保障了吗?皇后要收养李忠,唐高宗很感动,立刻就同意。办好手续,王皇后有了儿子。不久,王皇后就提出了第二个要求,李忠是你的长子,你应该立他当太子。高宗这才发现原来是套路,那不成,高宗严厉拒绝。但是,宰相们排着队来了。柳奭来了,皇上拒绝。褚遂良来了,皇上还是拒绝。最后,舅舅长孙无忌出来了,高宗只好妥协同意了。毕竟,皇上当年当太子,后来当皇上,可都是舅舅努力的结果。高宗被逼无奈,永徽三年立李忠为皇太子。

高宗这时已经跟武则天有了儿子李弘。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的研究,李弘这个名字意义重大。因为当时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未来佛会来到人间拯救人民,而未来佛的名字就叫李弘。高宗跟武则天给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李弘,这不应了传说吗?那不就证明高宗和武则天对这个儿子抱着很大的希望吗?这说不定就是高宗不同意李忠当太子的背景,史书没有记载,这只能是推测。

3.废王立武

永徽元年开始,唐高宗独宠武则天,名号武昭仪。王皇后斗争不利,想到了很多办法,利用压胜之术(一种巫术)也不是没有可能。高宗知道以后,严禁她母亲魏国夫人再入宫,也将朝廷的舅舅柳奭贬到外地当刺史。大约这个时候开始,高宗开始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但是,朝廷的大人物是长孙无忌,高宗并不能擅自换后。唐高宗在正式提出“废王立武”之前先给长孙无忌送礼,希望说服长孙同意。有一天高宗与武则天一起,带了一个车队,浩浩荡荡来到长孙无忌家来看望舅舅。礼物都是黄金珠宝之类,当然是值钱的!长孙无忌不客气,统统笑纳。不仅如此,唐高宗见了舅舅家所有的人,包括舅舅家刚生的小孩子,每个人给了高官,连抱在怀里的婴儿都是五品大官。这是送礼啊,大家都懂,是高宗有求于长孙无忌,想让武则天当皇后。拿了人家的礼物就要给人家办事啊。但长孙无忌不是这样的人,礼物都收了,事儿偏不办。

高宗说,王皇后没生孩子,我想让武则天当皇后。这是正式提出来了,先私下里协商,然后才能正式提出,关键问题是协商。结果长孙无忌左右而言他,谈天气说家常,就是不接茬。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不便当面说。高宗走了,再派几个人来说。派来许敬宗,不答应。再派武则天的母亲来说,也被拒绝了。长孙无忌不同意换皇后。协商不成,高宗只好正式提出。有一天君臣开会,正要散会呢,高宗派个人来通知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四个重要的大臣,说皇上有事跟你们商量。什么事儿呢?最聪明的是褚遂良,他说我知道是什么事儿,皇上一定要商量“废王立武”换皇后的事儿。这事儿挺麻烦,要反对,皇上会生气,一生气说不定就要杀人。所以你们就不要发言,你们身份重要,李勣是国家功臣,长孙是皇帝元舅。我没为国家建立什么功勋,这得罪人的话我来说吧。

听懂了吗?听懂了,他就要垄断话语权。李勣一听,我要被他代表,这可不成。李勣说我肚子疼,得赶快回家,走了。李勣就没有参加这个会。剩下三个人,皇上来了,就跟他们商量,果然是换皇后的事,说王皇后无子,我想立武则天当皇后。褚遂良先发言,说先皇在世的时候,抓着我的手说,我的好儿子我的好媳妇,你一定要帮我保护好。先皇这去世没多久,你现在就想换皇后,怎么跟先皇交代呢?这不好办。再说,皇后没犯过什么错误的,你就把她废了,道理何在?如果夫人不生育可以离婚的,这是汉代以来就有的传统,但这个规定有条件,第一女方要过了五十岁还没有生育才能用这条款,王皇后才二十多岁,还早呢。第二即使到了五十岁,她尽过孝,帮你的父母送过葬,也不能离。褚遂良这么一说,皇上真没啥说的,确实是没啥说的,王皇后没什么错误,不能换。先散会!

第一场,宰相们胜利。第二天,皇上又通知大家继续开会,还是说这个事儿,皇后无子我要立武则天当皇后。既然皇帝你没出新招,褚遂良你就用老办法对付,保持现状就是胜利啊。没有想到,褚遂良不愿意说重复话,他开始了有力地进攻。他说,皇帝真想换皇后也不是不可以,那要找一个好人家,找一个好人家的女儿。武则天是不行的,侍奉过先皇,是太宗皇帝的才人,你立她当皇后,怎么跟天下人说呢?一说到这儿了,真把皇帝搞得很难受,《资治通鉴》说皇帝瑟瑟发抖,找个地方想钻进去。这样,宰相们不又胜利了吗?本来,褚遂良就应该打住,看皇帝处理吧。没有想到就,褚遂良继续发挥,他将官笏放在台阶上,把官帽也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说先皇让我完成的任务我完成不了,我这官也不做了,我辞职吧,我退休。

正这时候,武则天突然从帘子后面走出来,指着地上的褚遂良对皇上说:如此无礼,何不扑杀此獠?獠,是对南方人的一种蔑称。这一下,事态严重了。一直没有发言的长孙无忌立刻发言:褚遂良不能杀,他是托孤大臣,怎么能杀呢?本来这个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换不换皇后,因为褚遂良发挥过猛,现在讨论的是要不要杀褚遂良的问题。宰相们本来有利,现在皇帝变得有利了。史书强调武则天突然跳出,大概的意思是武则天善于抓住机会,立刻扭转了局面。皇上宣布散会。现在朝廷上下,都在关心褚遂良是死是活。

满朝的大臣纷纷写报告,说诸遂良是个好同志,立过很多功劳,不能杀。但皇上抓住这个事儿不放,僵持中,事情有了转机。在这关键时刻,高宗请教李勣,该怎么办?李勣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什么意思呢?李勣的意思是换不换皇后是皇帝的权力,不必征求我的意见,也不必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管这事,也是瞎操心。于是,皇帝看到了支持者的力量,决定换皇后,坚决打击宰相一派。后来的史书都强调李勣是顺从皇上,让唐朝遭殃。其实,李勣也是托孤大臣,李勣一直是高宗一派,在长孙无忌独揽朝政的不正常时期,李勣是高宗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当时,武则天称帝是不能预料的,朝廷的主要矛盾是皇帝与长孙无忌的谁该掌握大权问题。废王立武不过是君相斗争的一个导火索。

本来,废王立武是一个小范围才知道的事,现在一闹,朝臣们都知道了。长孙无忌对立派如李义府等人纷纷站在皇帝一边,为废王立武欢呼支持。中下层朝臣,对于长孙无忌一派的作风长期以来也有意见,尤其看到皇帝公开了与长孙的矛盾,大家都把宝押给皇帝一边。于是,长孙一派宰相集团反而变成了少数派。

更多的人都表示支持皇帝,皇帝也不着急了,让所有人表态,每个人写意见书上来,就相当于民意测验了,结果多数人支持换皇后。到了年底,唐高宗下诏,因为多数大臣都主张换皇后,我就遵从大家的意见,“废王立武”,王皇后被废了,武则天当了皇后。

废王立武的核心问题是高宗与长孙无忌的斗争,因为高宗获得胜利,武则天成为获利的一方。

4.建言十二事

皇后换了,朝局稳了,唐高宗全面执政。本来,长孙无忌作为托孤大臣,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尽快交权,但长孙无忌过于贪恋权力,阻拦皇帝全面执政。结果,通过废王立武,长孙一派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褚遂良在武则天宣布当皇后之前就被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显庆三年(658),禇遂良在爱州离世,享年六十三岁。显庆四年(659),长孙无忌,流放黔州,后来死在当地。受到牵连的人很多,这是古代政治斗争的常见现象。

高宗时期,社会发展还是卓有成效的。第一,唐朝版图最大的时候不是唐玄宗时期,而是唐高宗时代。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灭百济(660)、灭高句丽(668)。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第二是唐高宗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唐高宗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大多是亲自提拔。高宗时期,“良吏”最多,这都被载入史册。

第三是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世家大族的打击,高宗继承太宗政策,太宗没有做到的高宗时期做到了。

但历史对唐高宗的评价一直不太高,完全是误解一千年。因为他前面有一个唐太宗,后面有一个武则天,把高宗挤得空间太小了。为什么历史评价唐高宗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一个强势的存在,后人把武则天的问题都归罪于高宗,所以高宗的地位始终不高。事实上,武则天确实依靠高宗改变了人生,她早期的小鸟依人形象,让高宗必须实施保护。两人之间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但因为废王立武改变了朝廷的政治结构,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后人评价,但在当时看来,高宗把舅舅长孙无忌赶走并逼死,在道德上是一个重大污点。高宗为了证明自己做的不错,千方百计要证明武则天是值得推重的,于是总是让武则天在政治上抛头露面。武则天读书用功,很努力地不辜负高宗的期望,结果效果不错。两人的政治配合就一直进行下去。

高宗在政治才干上培养了武则天。高宗武则天的配合,很有名的故事是武则天提出的“建言十二事”,这是上元元年(674)十二月的事。内容如下: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此前为一年)。

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薪)。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

这十二条,归纳起来是四大政策:一是富国强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笼络百官,四是提高母亲地位。大家一方面承认武则天是拥有政治才能的,另一方面,高宗与武则天的配合,始终被人忽视。想一想,皇后上书给皇帝,皇帝是不是会提前了解?答案是肯定的。高宗要做的事情,让皇后提出,皇帝再批准。依然是为了提供武则天的政治威信。现在知道,这是高宗和武则天在安排后事,安排高宗驾崩以后的政治。即让武则天在未来担任更重要的任务。

高宗时期,在武则天的配合下,唐朝的总体形势是继续发展提升时期。唐朝从战后恢复期进入蓬勃发展期,国力渐盛,人口激增,万民乐业。这个因素,是高宗的成绩,也为武则天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5.太后武则天

上元二年(675),李治的病情愈加严重,身后事情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太子李弘身体也有问题,肺结核严重,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这是高宗、武则天安排后事必须考虑的问题。高宗跟大臣们提出,因为自己身体原因,准备让武则天摄政。宰相郝处俊等反对,认为皇帝身体不好,可以令太子监国,不必皇后摄政。此事,尤其因为太子突然去世,只好終止。现在知道,太子确实获得消息,皇帝有意提前传位。没有想到,太子的身体竟然还不如皇帝,先行去世。高宗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安排新太子事情上。这就是太子李贤。结果李贤也有很不成熟的一面,提前结束政治生命。于是,李显成为太子。

李贤曾经准备造反,他准备了一批盔甲。唐朝时候,个人可以拥有一些武器,佩刀弓箭都可以的,但不能拥有盔甲,盔甲是战争物质,所以平时准备盔甲是犯忌的,总之李贤的马厩里发现了三百领盔甲。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对于李显,高宗显然也有很多不满意之处。于是高宗临死之前,表彰武则天。遗诏中,安排武则天以重大使命。这就是新皇帝在重大问题上,要征求皇太后的意见。这个制度安排,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习惯性政治安排,利用太后帮助新皇帝。

让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唐高宗是以诏书的方式向天下公布的。这种制度安排,并非唐高宗发明。古代中国皇帝制度下,为了应对特殊时期的政治状况,允许皇太后以女主的身份临朝称制,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皇帝年幼。唐中宗并非年幼,但皇帝对他不放心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依然利用皇太后制度,来对新皇帝有所帮助。但是,中宗对此似乎懵然无知,他大概把高宗的遗诏中有关皇太后的安排看成是官样文章了,完全没有放在心上。从武则天的角度看,高宗去世,武则天从皇后的角色变成了皇太后,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得到了尚方宝剑,皇帝命令她临朝称制,辅佐新皇帝治理天下,这当然是合法的。显然,武则天是要认真负责恶的。

唐中宗李显上台果然就有点问题,他不明白唐高宗临死的这个遗诏究竟对他意味着什么,他觉得干嘛让我妈来管我呢,我自己不是挺好的吗?我毕竟是皇帝,应该我说了算,可是先皇已经命令母亲管着你,重大事项要请示太后,中宗显然没有把这当回事,所以中宗执政的第一个月就开始出问题,第二个月就被废了。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宰相裴炎表示反对。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也害怕了,立刻报告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也大为恼火。就这样,中宗即皇帝位只有55天,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被贬出长安。武则天安排李旦做了新皇帝,他就是睿宗,而睿宗什么事情都不管,一切交给母亲武则天。

高宗去世后,安排武则天临朝。此时,究竟皇帝权力大还是皇太后权力大,没有人清楚。但武则天废黜了皇帝,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了皇太后的权力大于皇帝。这是一个重要事件,证明武则天在掌控朝廷这件事上,绝对至高无上。

武则天在废黜中宗的时候,宰相裴炎已经军队的将军都坚定地站在武则天一边,他们可能都有各自的打算,但最后都成就了武则天的最高权力,证明了武则天的最高权力。不久以后,扬州事变发生。李勣的孙子徐敬业等人官场失意,认为武则天大权独揽会若怒天下,于是在扬州发动叛乱,希望动摇武则天的通知。没有想到,天下太平日久,人人希望和平,反叛没有获得社会支持。而武则天指挥唐朝军队镇压,很快完全平定。证明军队对于武则天的朝廷还是支持的。通过镇压扬州事变,证明武则天的最高权力更加稳固。

在扬州事变过程中,朝廷的核心人物裴炎镇压并不积极,他甚至认为只要太后交出权力,让皇帝执政,叛乱就会自动解体。这种立场,令武则天怀疑,裴炎的立场有问题。所以当有人报告裴炎图谋不轨的时候,武则天是很相信的。裴炎案件爆发,裴炎入狱受审。虽然很多人为裴炎证明,但都不足以说服武则天,甚至为裴炎担保的将军、大臣,最后也被打成裴炎同伙,一同被治罪,置于裴炎则被砍头。

废中宗、杀裴炎、平定扬州事变,三件事涉及多个方面,但都证明了一个问题,武则天对于唐朝的掌握,从皇帝到大臣到军队,都是毫无问题的。唐朝,如今就是武则天的天下。后来,在垂拱四年(688)还发生过唐朝宗室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的起兵事件,但诸王各怀鬼胎、组织混乱,被武则天朝廷很轻易地平定了。武则天的威力再次被证明。

此外,武则天也搞了一些舆论活动,用一切办法如祥瑞、佛教等证明自己。但最重要的是证明是,武则天已经明确无误地掌控了唐朝。此时,不要说名正言顺地当皇帝,如果皇帝之上还有什么名位,武则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这是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在当时的一种弹性反映。什么男尊女卑,什么天地正统,在政治的现实面前,都会退避三舍。洛阳有几万人上街游行,上书朝廷,要求武则天当皇帝。满朝文武,甚至包括睿宗都表态,要求武则天当皇帝。武则天如同不得已一样,同意了大家要求。公元690年,正式改换朝廷,改李唐为武周,她成为第一届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女性创造的朝廷就这样诞生了。

6.女皇的接班人难题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武周争权建立起来了。全国上下,表现很正常;政府官员从唐朝的官员变成了武周朝廷的官员。正常之外,也有外表看不到的问题。但是,皇帝武则天也有自己的麻烦,而且,这种麻烦甚至很难跟别人沟通。

什么问题呢?就是继承人问题。所有皇帝都有继承人,而武则天当皇帝已经67岁,垂垂老矣的年纪。她应该让什么人继承皇位?如果指定自己的儿子,政权等于又回到了李家,那还是李唐。所以有一段时间她的侄子特别努力地想当继承人。

圣历元年(698年),武承嗣谋求当太子,暗中派人向武则天鼓吹武承嗣。但是,此事遭到宰相们的一致反对,证明武承嗣等没有官场基础。就武则天而言,她也需要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以狄仁杰的说法最为透彻,他对武则天:“姑侄之于母子,哪个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如果立侄子,谁听说侄子当了天子还把姑姑供奉在太庙的事。”武则天想到死以后就再也不会有香火了,会成孤魂野鬼,想想怪可怕的。狄仁杰又劝武则天召还李显。自此后,武则天无意立侄子为太子,并将李显接回洛阳,准备让李显接班。

武则天准备让李显接班,但是并没有搞个隆重的仪式向天下宣布。李显是被武则天废黜过的中宗,他对于武则天的心思似乎并没有把握。武则天在称帝以后,把原来的唐睿宗李旦宣布为“皇嗣”,享受与太子一样的待遇,但又不是太子。李显是李旦的哥哥,所以李旦看见很多人拥护李显的时候,也主动表态支持哥哥接班。从房州接回李显以后,武则天的政策是“合同李武”,把李家和武家的关系进行加固,防止李唐恢复后对武家进行政治清算。从后来的事实看,武则天的这个政策是有效的,后武则天时代,清算武家的声音很大,但对武家并没有进行清算。

武则天晚年,随着年事越来越高,身体状态不如意是自然的。她让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等,成立控鹤监,虽然也有一些文学活动,其实主要是陪伴女皇消遣。史书和后来的研究者,常有因此攻击女皇生活作风混乱之说,史家还论证杨家有此传统。作为政治人物的武则天,最大的问题是身体老化,“二张”这样的小鲜肉在身边,应该对于女皇的精神和心理有帮助,但分析女皇最强烈的心理需求,其实是证明自己身体健康,让天下对自己有信心。不过,因为重新“二张”,造成了朝臣内部的很多矛盾,正常的制度运行遭到破坏,即使宰相也不能见到女皇,女皇的一切指示都通过“二张”传达,很多人怀疑“二张”控制了女皇,实现自己的野心。这些难以证实的传说,终于激发了最后的政变,这就是“神龙政变”。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戴中宗复位,废黜武周。女皇也在政变之后去世。

女皇的一生,突破了很多政治禁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女人当皇帝的事实。很多政治女性,安于实际掌权,并不冒险自己当皇帝。武则天没有这样,她在实质掌权之后,希望实至名归,完全走到前台执掌天下。政治的很多观念,在武则天的努力下,都被突破。这其实也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看上去严谨周密,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尤其是官场的上层,是非常实际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会为没有希望的斗争而努力。当事实已经证明武则天控制朝廷已经十分牢固,忠于李唐的大臣多选择潜伏,放弃表面斗争。武则天遭遇最大的问题是社会的继承制度,她不可能一声令下改变继承制度,所以面对儿子与侄子的接班人选择,她不得不屈服于社会制度的压力,只好回归传统,让儿子成为接班人。有研究者根据武则天称帝事实,试图证明当时女性与男性平等,唐朝开放等等,是武则天称帝的社会背景。武则天成为千古唯一女皇,后代的女性政治家并非不存在,她们不存在当女皇的野心吗?因为出了武则天之后,中国人的政治防范加强了,而从根本上说,男女平等在政治上,还远远不足。因此,武则天才成为历史绝唱。

7.关于无字碑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神龙二年(706)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归葬乾陵,去帝号,是武则天的遗嘱。中宗复辟,全面恢复李唐,总体上属于武则天的规划,只是用政变的方式,让女皇没有想到。

现在,乾陵前有武则天的一通巨碑,但当时并没有刻下文字。历史文献中,也没有留下有说服力的记载。有史家推测,这反映了武则天的想法,我的历史评价,任人评说。这个推测,现在影响巨大,某种角度看就,似乎也符合武则天敢于进行历史创造的形象。

自古以来,皇帝陵前不立碑,武则天的一个创造是在高宗去世时完成的。为了表达对高宗的感念,武则天在乾陵前为高宗立碑,碑文由武则天亲自书写,这就是著名的《述圣记》。如今,武则天也去世了,主持朝廷工作和武则天葬礼的人当然是唐中宗李显。可以肯定地是,他想模仿武则天的作法,也立碑表示纪念。但是碑文如何写呢?说武则天好,但武则天是立武周取代李唐的人,这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要怎么书写?当时的朝廷,主持政变的大臣尚在,他们对于证明评价武则天当然是反对的。那么说武则天不好,作为儿子的中宗,如何下笔?公然批判母亲,显然有违孝道。朝廷中也有人认为,中宗必须坚持孝道,不能否定武则天。两派政治人物,两种对立观点,这让中宗如何选择?

难以选择,只好拖。碑文就迟迟无法书写,而空碑依然立在那样。即使决定不再书写碑文,碑也不能扑倒取消。如果把建立起来的碑再拔去,这又是极大的不吉利动作。取消碑不成,碑文又无法书写,此事只好就无限制拖延下去,直到最后成了永远的无字碑。

无字碑,不是女皇的坦荡表达。无字碑是个没有办法的烂尾工程。但后来史家的推测,则为无字碑安装了一个浪漫的尾声,历史,任人评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