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钟剑麟:怡情逸兴三岔湖

封面新闻 2019-08-23 10:58 37587

钟剑麟/文

在丰饶美丽的成都平原东缘,蜿蜒横亘着一道苍翠隽朗的浅山,宛如一条横陈天地的硕大翡翠项链,那是我国著名的花果山、正在打造中的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龙泉山。在龙泉山东麓,有一汪烟波浩渺的人工湖泊,好似镶嵌在翡翠项链上一颗璀灿夺目的蓝宝石,她就是被誉为“天府明珠”的三岔湖。

三岔湖北距成都市中心约50公里,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四川省第二大人工湖泊,1993年列入《世界名湖录》。三岔湖水域辽阔,碧波荡漾;湖岸迂回曲折、风光旖旎;岛屿众多、星罗棋布,被誉为“西部百岛湖”。西北群峰层恋叠嶂,西南湖汊迂回蜿蜒,东岸有十九道玉带般长堤,形成山外有湖、湖内有山的立体格局,登高眺望,长湖犹如一枝巨大的碧玉珊瑚。三岔湖清莹秀澈,水光潋滟,近岛娉婷,远山含黛,山、水、岛交相辉映,泛舟其间,如行山水画廓。清晨,薄雾从湖面升起,氤氲袅袅,如蓬莱瑶池;傍晚,夕照东山漫天彩霞,余晖洒在湖面,一片金光灿烂。湖区鸟类繁多,冬春之季,聚居湖岛的数千只水鸟,此起彼落、鸣唱翩飞,使三岔湖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岔湖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沉淀了简阳悠久的历史,聚集了简阳古今的文脉才气。

三岔湖原属地简阳市,自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县,于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后唐和两宋先后出过4名状元,新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作者周克芹也生长于这块土地。始建于宋代的圣德寺塔和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题名塔,记录下历代的崇文之习,“简州八景”留下了简阳人自古以来文雅之风,使三岔湖平添了几分文气和灵气。

在三岔湖的盈盈碧波之下,深藏着乾封和三岔两个古镇。乾封镇在10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经济发达,商业繁盛,是当时婆闰县县治;在南宋,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状元、文学家、书法家,被宋宁宗赞为“骨鲠之臣”的许奕的故里。三岔镇在元末明初的移民潮中人口骤增,会馆林立,商贾云集,有“小成都”之称;交通便利,路分三岔,是北上成都、东通简阳、南下仁寿的通衢之地。沉睡湖底的两个古镇,使年轻的三岔湖有了人世沧桑的历史,衍生出无穷的想象和神秘。

在我看来,三岔湖琼田玉鉴、绿岛沉浮,如银盘青螺,不逊千岛湖;浅山逶迤、婀娜丰姿,如绿榻佳人,远胜瘦西湖;晨雾夕照,渔火炊烟,如梦似幻,恍惚人间仙境。如果三岔湖自古而有之,一定会让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诗文笔迹。苏东坡“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赞誉,或许早在他入仕之前就送给了家乡的这片湖光山色。

孔子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生活紧张,人世浮燥的当今社会,如果偷得浮生一日闲,独自来到三岔湖,或荡舟波心,穿行于天地和湖山之中;或漫步幽林,徜徉于历史与未来之间;或夜半凭栏,神驰于成败与荣辱之外,让身心彻底自在自由,那是怎样的一种快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若邀约几位同趣好友齐聚湖山,吮吸天地日月之精华,聚纳山川湖海之灵气,举酒品茗,观书赏画,品文论诗,切蹉砥砺,优势互补,陶治情操,怡心逸兴,岂非人生的一大幸事快事!

季夏的一天,邀得著名书法家谢季筠及其弟子、四川美术出版社的王东,作家潘成根,画家刘三余,资深出版人谢尧庆,摄影人曾强等,一同到三岔湖共度周末。窗外树木葱郁,林间画眉夏蝉唱和;近处小岛倒映,绿影婆娑;远处龙泉山麓逶迤连绵,眉黛起伏;白鹭在蓝天下翻飞,飘逸的身影掠过如镜的湖面;不时划过的渔舟,荡起一片片银光闪闪的涟漪。众人就着香茗和三岔湖的红脆李,谈诗论画,挥毫泼墨。

谢季筠留下墨宝一联:“遥望三岔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三余赋诗赞誉:“四面水光落晚照,满湖烟色隐漁舟…”成根填词记行感叹:“对岫锁岚、水含烟、舟唱晚。”“任诗生豪、笔生澜、心生莲。”

尧庆快人快语,一语中的:“聚会三岔湖,可用‘四雅’、‘四美’概之,即雅友雅兴雅趣雅茶,美景美食美酒美意。实在让人舒眼(儿)!”

【注】舒眼,成都俚语方言,发音为儿化音舒眼儿、舒意儿。本意指旧时理发匠绝技剃刀刮眼皮,引伸为赏心、悦目。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