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线山体垮塌确认17人失联 其中2人为折返救工友错过跑出来机会

封面新闻 2019-08-17 16:33 56017

程轩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8月14日上午,雨后初晴的尼日河两岸格外平静,成昆铁路埃岱二号隧道出口处,数十名抢修人员正在全力组织清淤排障,在经历两次抢通后,线路清理工作仍在持续。

12时44分,190多米高处的山坡上岩体突然崩塌,顷刻间数万方土石滑落,包括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西昌工电段职工杨铭、何耀在内的17名工作人员在抢险过程中失去联络。

短短半个月,地灾三次侵袭成昆线,这些铁路职工大多连续奋战在抢险一线。只是这一次,36岁的何耀、28岁的杨铭及其他15名工作人员却再也没能走出来。

成昆铁路 

大凉山与外界联结的交通动脉

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凉山上的“慢火车”将旅客从大凉山的这一头送往另一头。

凉山地区地处大陆腹地的封闭地区,交通闭塞,沿线居民出行极为困难。1970年,成昆铁路建成通车,让发展滞后的大小凉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对改善凉山交通状况,密切西南与全国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昆铁路开通运营至今的近半个世纪里,沿线贫困地区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农业资源等通过这条铁路与外界进行交换,凉山“聚宝盆”里的物产不断被这条钢铁长龙输送到祖国广袤大地。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仅今年上半年,成昆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84万吨,每天就有2万多名旅客通过成昆铁路前往各个地方,是沿线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途。

7月底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成昆铁路沿线区段多次发生水害并导致线路中断。如何高效完成抢修任务,快速恢复通车,是成昆铁路人不得不攻克的难题。

地灾频发 抢险难度达到顶峰

作为一条典型的山区铁路,成昆铁路沿线山高坡陡、水深流急,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山区铁路之一。

成昆铁路跨越大凉山区,蜿蜒出没于峡谷之间,横穿南北径向构造带和南北向地震带,断裂等各种灾害性地质问题极其发育,全线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到9度的地震区,其中8到9度的有200多公里。成昆铁路穿过四川盆地、盆周山地、横断山系、云贵高原,沿线不良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分布之高,世界罕见。

为了在“筑路禁区”修筑铁路,18万铁道兵浩浩荡荡奔赴大西南决战成昆,年轻的铁道兵战士用血肉之躯筑就了这条钢铁大动脉。

修建之艰,运营亦不易。

成昆铁路近半个世纪的运营史,亦是不断应对灾害挑战的历史。

每一年,成昆铁路都要面临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而这一次,灾情异常严峻。7月下旬以来,甘洛强降雨不断,7月25日至8月15日,短短21天,甘洛县新市坝镇岩润村测量站累计降雨量就到达303毫米,而甘洛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过880毫米。暴雨导致成昆铁路甘洛段发生多次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成昆铁路三度中断行车。这样的挑战前所未有。

折返救人 

两名铁路人再也没能出来

“他们完全有机会从现场安全跑出来。但是何耀、杨铭又折返回去提醒其他人‘快跑’,就因为2秒错过了安全跑出来的机会……” 回忆抢险经过,西昌工电段工长陈坤哽咽了。

“跑的时候,我听到跟我一起跑的同事按响了对讲机警报,附近的车站火车都能收到警报信号。”他说,“感觉整个山坡都在往下坍塌。”

陈坤掩面哭泣

一边跑,陈坤发现自己的身后不断有落石的追赶自己,一些落石还砸到自己身上。跑出一段距离后,他和几名同事已到安全地带,却发现杨铭不见了。原来,杨铭看到涵洞周边还有部分人员没有发现异常,跑出几米后,折回去提醒他们,再也没有跑出来。在事发区域的何耀,也是如此。

7月29日以来,何耀、杨铭一直坚守在抢险第一线。

“胖胖的,很憨厚,很踏实的一个小伙子,对于工作从来不说苦和累。” 西昌工电段防洪办主任陈昕这样形容何耀。同事们手机里存着的何耀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疲惫地躺在工地上就睡着了。

作为汉源桥路车间南尔岗桥路维修工区工长,杨铭更是因为现场抢险,家人和其他工友只有晚上才能联系上,连续的作业导致他的嗓子喊哑了,但他仍坚持带着感冒药又去抢险现场作业。

杨铭最后发给工友的微信

成昆铁路建设在“筑路禁区”上的生命之路。从建成之日起,已数不清历经了多少次自然灾害。一代代铁路人就是在这样艰难险恶的条件下肩负起“治山斗水保畅通”的使命。短短半月之内,接连三次断道,铁路人前仆后继投入抢险。

只不过这一次,36岁的何耀、28岁的杨铭及其他15名工作人员却再也没能走出来……

评论 1

  • 血色樱花  2019-08-17

    [可怜]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