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之道·名家专栏(36)|孙卫卫:“宽窄”微思录

封面新闻 2019-08-16 16:45 35553

文/孙卫卫

/名家简介/

孙卫卫 罗乐/绘

孙卫卫,儿童文学作家。生于上世纪70年代,陕西周至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室主任、编委等职。现为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班长上台》《小小孩的春天》《会说话的书》《一诺的家风》《装进书包的秘密》等儿童小说、散文集、童话等40余部。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新闻奖、《儿童文学》杂志“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等。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儿童文学卷》(1977—2000)、《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典藏》、《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等多种选本。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无处不宽窄。读书、交友、赶路、沉思,生活中的宽与窄,如微光照亮心房。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近日偶得“宽窄”微思几则,摘录如下。

做人准则

整理电脑里的资料,发现了自己八年前写下的一篇《做人准则》,共十条:一、少谈自己,无论是言谈还是在文章中,别人是不喜欢听的看的,除非是接受记者采访。二、不迁怒,不二过。三、说到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四、能马上办的,不拖后;今天能处理的,不拖至明天。五、衣服干干净净,做人也要干干净净。当你离开的时候,不要给人家留下被指责和批评的口实。六、利益面前,多想别人。推己及人。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写作,与此无关的少参与。八、写序、题词,能推掉的尽量推掉。少参加研讨会。九、无欲则刚。不求人,自己便会很强大。十、一切节约归根结底是时间的节约。浪费时间的事情尽量少做直至不做。

以上十条,有的到今天也没做好。比如,总是想着把一件事情做完美,想找整块时间来做,或者等把某件事做了再做某事,其实,哪有那么多整块时间?往往是这个还没开始做,下个事情又来了,原定的工作就拖下来。一件事,不管是大是小,还是要先做起来,再说做好。

朋友

我的朋友不多,我也不想多。十几年、二十几年还能继续走在一起的,应该是真朋友。朋友身上的闪光点,让我见贤思齐。小时候抄马克思关于友谊的名言:“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当时似懂非懂,现在看这句话真有道理。不按这句话做的,友谊都长久不了,有的也许都不能叫友谊。

岁尾年初,我都会为新结识的朋友感到高兴,也为老朋友的渐渐远去而难过。远去有我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有时候也说不上是什么原因。

我帮很多朋友做过的事,朋友要是不提,或者我不翻看从前的书信、日记,我自己也不会想起。比如,很多年以前,朋友的孩子需要一种药,我辗转坐公交车到医院挂号、排队去买。朋友需要当地买不到的教材,我到他说的专门书店去买,这家没有再找另一家。冬天迎着风,夏天顶着太阳。我认为这是对朋友的应尽之责。只是,今天如果有人还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肯定要掂量有没有必要去,我得考虑这样做值不值。

我是不是变得世故了?也不全是。我想起马克思关于友谊的论述。

读书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学富五车”,换成今天的书其实并不多。古代可能是因为典籍少,所以要反复阅读,而今天书太多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走马观花,并不能走心。

我经常说,一个作家只要不犯法、不违反道德规范,对生活体验得越多越好。我现在的问题是,精读太少,经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现在每年出那么多书,绝大多数没时间去看,当然,也没必要全看。但是,怎么把书由厚读薄,由薄读厚,对我们是考验。有的人读书不多,读过的都是精华,且都被他吸收了,这就比囫囵吞枣读千本万本要好。我如果喜欢一个作家,往往把他的作品翻来覆去地读,每天都读,感觉学习的效果就很明显。我曾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女孩抱着《中日大词典》一直在看,旁边有什么对她丝毫不影响。她也许是为了考试,也许是为了工作,但以这样的精神去读书,真的让我感到震撼。我们如果能把高考前的那股劲头拿出来一直学习、读书,那肯定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人生是一本书

每个人都在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也可以说在写他自己这本书。也许这本书不会出版,但是,它是存在的。

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我们当然希望这本书厚重、大气,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翻看。不希望这本书被放在角落沾满灰尘,或者外面看着光鲜,里面真正给人启迪的不多。我们当然也不希望人家看完后说,什么书,全部是“假大空”。还是想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哪怕薄一些,但是,要有真实的、有意义的东西在其中。

我们每天都在书写自己这本书。后人在看着我们书写。

祖先

我曾在一本儿童小说中写了儿子和父亲的对话:

“爸爸,这么多星星,是不是我们的祖先那时候也在看它们呢?”

“那当然,它们的寿命都是以亿计算的。”

“您说我们的祖先都是干什么的?”

“我们不是大户人家,没有家谱,也就没有记载。”

“有没有带兵打仗的?”

“可能有。”

“有没有当官的?”

“可能有。”

“有没有坐过牢的?”

“可能有。”

“有没有当大官的?”

“可能有。”

“有没有做不好的事,被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的?”

“可能有。”

“这个不好,最好不要有。”

“是呀,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曾经做过什么,但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后人为我们感到骄傲。”

“爸爸,我要努力,成为您的骄傲。”

“儿子,我更要努力,让你为爸爸骄傲。”

我们的祖先里出过英雄还是不好的人,我们无法去考证。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不给我们的后人丢脸。每当我看到有的人在那里旁若无人吹嘘的时候,我就想,如果他的孩子在场,孩子会怎么想。当然,这还不算大事。倘若做了违法犯罪的事进了监狱,肯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幸福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已经对有些事情看得没有以前那么重了,觉得还是平平淡淡最好。写好自己的文字,做好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和家里人在一起,有一些谈得来的朋友,一生就满足了。

写到这里,想起了刚刚在《读者》杂志看到的一篇短文,上帝问人,你的愿望是什么,那个人大概说了我上面的话。上帝扭头就走,上帝说,这样的生活也是我所向往的。

调兵遣将

《新华字典》里的多数汉字人们都会用,但是,要组合得不一般,甚至光彩夺目,顿叫山河增色,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优秀的作家都有这种本事,就好像优秀的音乐家对声音和节奏特别敏感一样。天分特别重要,没有天分,很多时候努力一辈子,也是徒劳,如我。一想起来就很沮丧,沮丧。

上天把我降生到这个世界,最适合我做的是什么工作呢?要正确认识自己,很难,很难。

替古人担忧

看历史书,时不时替古人惋惜,为什么要这样走,而不那样走。这是我们跳出局外看,如果身处其中,可能比他们还要傻。我们正在书写明天的历史,只是我们的事情小,不会惊天动地,但是,也是个人的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出昏招,坚实走好每一步。

“以史为鉴”是好话,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总结历史、吸取教训。就说骄兵必败吧,说了几千年,还是有人在重蹈覆辙,大的,小的。不迁怒、不二过,孔子那个时候就说,我们今天是不是真做到了?

他是一个人

作家严文井在《悼沈从文先生》一文的最后说:“他来了,又去了,一生曲曲折折、辛辛苦苦,但是不虚此行。他是一个人。”

小时候在家乡经常听到这句话的反话,长大了在电视剧里也会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气愤到了极点,会声嘶力竭地说,你不是人、他不是人。在骂者眼里,人是有标准的,不管这个标准是高是低。严文井说沈从文是一个人,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优秀的人。在严文井眼里,肯定也有小写的人,不能称之为人的人,他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我也经常想起小的时候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书都读到哪里去了?意思是说,读书人和不读书人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一个人饱读诗书,但是,他的言行还没有不读书的人文明或者高尚,那他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放下

看一个内部刊物《禅》,其中有一篇文章《放下你的心》。文章说:“对功名利禄放不下,出现了跑官、买官、贪官;对金钱富贵放不下,催生了贪污、受贿、盗窃;对爱情婚姻放不下,产生了痴男、怨女、殉情。”“你只有放下一种执著,才能收获一种自在。”

该放下的是要放下,不该做的也不要去做,但是,全部放下就好吗?我看未必。还是古人说得好,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不好全都放下,也不好全都放不下。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