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套“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么? 它“复活”了:带上AR重出江湖

封面新闻 2019-08-16 10:34 35720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上海报道

8月15日晚,人民文学出版社“致敬经典  致敬翻译家——新’网格本’读者见面会”,在上海书展活动区举行。虽然夜幕低垂,秋热难挡,但很多读者依然感到现场聆听散文家、翻译家丰子恺(《源氏物语》译者)的外孙宋雪君和翻译家满涛(果戈里作品译者)之女顾琪章,讲述他们长辈翻译外国名著“网格本”作品的执着与热忱。

什么是“网格本”? 它是很多人记忆深刻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由于淡雅的封面,外框双线环饰,内框围起斜向交叉网格,网格交点缀以似圆实方的结点,被广大读者昵称为“网格本”。“网格本”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完成的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版,直到本世纪初,仍然还有新书推出,整套丛书的规模达到145本之多。

这套丛书的编委会成员可谓群星璀璨:卞之琳、朱光潜、杨宪益、季羡林、钱钟书等。这些专家在渊博的学识基础上,筛选出了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几乎囊括东西方各民族古代、中世纪直至近现代,思想艺术均臻完美的史诗、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的杰作,堪称集外国文学精华之大成。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图书资源缺乏,“网格本”供不应求,经常是10万本一次地印刷,而且总是一到书店就被一抢而空。

丰子恺先生当年翻译《源氏物语》时的墨宝

丰子恺先生在进行翻译中

编剧史航曾回忆了他的好友黄集伟当年读《悲惨世界》的故事。在那个通讯极不发达、一个单位只能在传达室共享一部电话的时代,刚刚读完了《悲惨世界》的黄集伟费尽周折给朋友打去一个电话,只说了一句话:“沙威把冉·阿让放了,然后自杀了。”可见“网格本”对人们的生活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史航还提到,新版“网格本”“其实有点像让我们这样年纪的人,重新看到当初第一次打开这个书的自己”。

很多作家都受过“网格本”的影响和滋养。身为60后作家的李洱说:“某种意义上,我不把这套书看成外国文学,我把它看成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我们血液的一部分。”李洱特别喜欢“网格本”中的《格列佛游记》,到现在还经常翻看。他说:“老版‘网格本’的译者几乎在没有赢利的情况下全力以赴翻译,做出了一套非常雅也非常正、有一种宏大气象的书。这套书应该是‘西方正典’,因为翻译的质量和书的本身质量相得益彰。”70后作家阿乙坦言,“网格本”中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把“网格本”定义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智士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子弟所精挑细选的参考书”,还建议需要外国文学启蒙的读者,“如果你不想浪费时间,不想把自己的精力花费在糟糕的读本上,你就应该选‘网格本’”。

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为满足众多读者阅读和收藏的渴求,也为了使这套丛书能在新时代里“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于是,“网格本”重出江湖。2019年夏天,第一辑已出版30种,年底前计划出版100种。

新“网格本”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介绍,“复活”后的新“网格本”有几个特点:将上个世纪五十时代以后的经典作品继续选入,封面保留了网格的设计,同时在印制的纸张以及工艺上有所提升。此次新出“网格本”,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为经典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为此还在图书中植入了AR技术,让书不仅能读,还能看、能听。听什么?邀请国内知名的外国文学专家和译者为读者奉上的一堂堂大师课,告诉读者如何更有效阅读名著。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