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谣言特征分析和处置建议

人民网-舆情 2019-08-14 16:20 35373

网络图片

近日,@AndyHYQ替身在新浪微博多次发帖,指称上海经侦民警充当他人“保护伞”,并称掌握一定证据和线索,引发网民热议。对此,上海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经查,网络帖文为该网民为发泄私愤,故意编造杜撰和发布,纯属子虚乌有。

舆情研究显示,当前网络谣言源头多、传播快、影响范围广,易造成社会混乱或恐慌,影响和谐稳定。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谣言,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近期谣言特征

首先,网络谣言成为舆情风波生产的重要源头。一些谣言广泛传播对相关部门及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亟待重视和解决。

6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有孤儿院和幼儿园的儿童疑似遭到性侵,并上传了涉及幼童身体的图片,指出事件发生在贵州凯里市和毕节市。帖子里露骨的对话、图片以及耸人听闻的情节引起广大网民极大愤慨,迅速成为热点,引发持续关注。6月27日,@贵州公安发布官方通报:初步查明,网上传播的“毕节、凯里有未成年儿童被性侵”照片,均为发帖人赵某某从网上收集,而非在贵州毕节、凯里拍摄,信息系其编造。赵某某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其次,网络谣言视觉化传播,短视频等新传播媒介在网络谣言生成、传播的作用更加明显。由于短视频发布门槛较低,加上短视频比文字、图片更具“真实感”,因此易增强网民信任感与参与感,推动舆情快速发酵及广泛转发传播。

7月,一则贵州里平县九潮镇“给视察灾情副镇长打伞”的短视频引发热议。画面中,一辆蓝色轿车被困在洪水中,不远处,一名穿蓝色短袖上衣的“领导”现场查看,旁边有一人为其打伞。有网民质疑,该领导 “派头十足”“耍官威”。对此,相关部门回应称,当地副镇长在下村途中遇到一辆面包车陷入洪水,遂指挥施工车将该车拖到安全地带。其间有人看到副镇长没有打伞,就主动上前为其遮雨。

最后,突发公共事件及群众关切的社会热点仍是谣言产生的主要领域。这提示相关部门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时辟谣。江苏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中,一些造谣者借助短视频、图片等传播形态,通过剪辑拼接、网络修改,将真实视频、图片内容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并杜撰文字加以传播,加大了辨别谣言的难度,引发次生舆情。3月22日,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发布#微博辟谣#,盘点了一些流传较广的并非盐城响水爆炸现场的视频和图片。微博对网传的“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而牺牲”“央视报道‘化工厂爆炸引发恐慌’”等信息进行辟谣。微博文末再度呼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对真实保持敬畏”。

6月开始,我国进入汛期,不少地方暴雨突袭,发生水灾。在灾难面前,网络产生不少谣言成为次生灾害,给社会造成恐慌和混乱。如“广东河源暴雨将高楼冲垮”“广西大桥被洪水冲垮”“洪水登上长沙橘子洲主马路”等信息,后均被官方证实为谣言。

原因分析

第一,权威信息缺乏或滞后,是造成谣言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从舆情产生的源头看,近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谣言,多由于公众对信息了解程度不对等。比如突发事件爆发后,因事件核实、调查、处置等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在舆情传播上形成了一个真相“空窗期”。而在此期间,由于网民关注度高及权威信息的缺乏,是谣言及不确定信息滋生最活跃的时期。

5月,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学生家长刺死同学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公安机关通报案件嫌疑人被控制后,网络上流传@奶油甜熙发布的“遇害男孩欺凌并涉嫌性骚扰嫌疑人女儿的‘案件细节’”。对此,四川绵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官方微博@绵阳网警巡查执法评论称,有些人“只凭个人猜想臆断,已涉嫌制造传播谣言”。之后,@奶油甜熙就发表不实信息向公众致歉。舆论普遍谴责其行为,并要求其承担造谣的法律责任。

第二,从社会心态看,传播的某些谣言与部分网民诉求有相似之处。少数人在诉求无法被满足时,便通过制造或传播谣言来表达心理期望。

近期,南方地区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广泛关注。有网民质疑此次南方洪涝灾害“媒体淡化,没有报道”。对此,不少网民纷纷加入辟谣队伍。如活跃网民@煮茶农夫称:“湘江这波汛情(包括决堤、抢险、合龙)央视等中央新闻媒体都是动态直播的,为什么很多网民却嚷嚷着‘看不见’。平时你不看主流媒体,只看小道消息,所以自认为主流媒体没有报道吧。”

第三,缺乏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引发误读。一些重要改革措施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政策文件因缺乏及时、准确、全面解读,给不实信息甚至谣言的传播提供空间。加强政策解读,确保政策内涵透明、信号清晰,此类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第四,境外不实信息传入境内并引发广泛传播风险不可忽视。境外一些不实信息在互联网引来了大量的议论。不排除有境外人员将谣言发布至境内社交媒体进行渗透传播,企图误导舆论、扰乱视听。

相关建议

网络谣言造谣成本低、危害较大,相关部门在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中需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信息公开与舆情监测,做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缺席、不滞后。谣言一般是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发生的。个别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上缺席或信息公开滞后,为谣言产生提供了温床。研究显示,网络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在2小时内就能达到峰值的75%。因此,在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条件下,政府职能部门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同时提升对谣言的反应速度,在网络谣言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辟谣,才能有效遏制其生成与传播。

特别是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及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舆论对中国高度关注。除了正常的外交手段和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发布及时性与透明度外,加强对境外网络与社交媒体的监测,及时了解涉国内舆情热点信息和传播路径,也是破解谣言与炒作的重要手段。

二是加大网络谣言惩治力度,及时引导网民遵规守法。除了加强辟谣工作外,也需要对个别造谣者依法予以惩处,并引导网民对相关话题理性表达、谨慎传播,提升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避免成为传谣者。

三是明确辟谣主体,进行分层辟谣。不同辟谣主体有利于提高辟谣力度和影响力。如时政类和公共政策类的谣言,辟谣主体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来承担。主流媒体作为信息时代“把关人”及社会舆论“压舱石”,承担着突发事件后舆论引导和稳定社会的重要职责,是地方政府涉事部门应急处置与舆论引导的重要帮手。因此,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可承担整合信息、释疑解惑、正本清源的主力功能。此外,专业性很强的谣言,应发挥专业人士的辟谣作用。如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江苏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裂解碳九”“苯化合物”等专业词汇,可由专业人士作出科普,有助于普通民众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避免被误导。

四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联合辟谣。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创建大型共享谣言素材数据库进行辟谣。再如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对敏感词、标题党和虚假信息进行技术性拦截,可大量节约社会资本。今年4月,某互联网公司发布 “AI谣言粉碎机”。据称,这款人工智能程序目前在特定场景中对网络谣言和假新闻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81%,是对辟谣工作的很好补充。

(责编:芦珊、陈泰然)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