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航”人在成都 “两航二代”回忆他们的父亲母亲|70年70人· 经济③

封面新闻 2019-08-14 01:42 61508

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熊英英 刘旭强

“两航”起义已整整70年了。

进入耄耋和鲐背之年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仍是激动不已,眼泛泪光。

12架飞机成功北飞,数千吨器材、设施秘密抢运回内地,那是“两航”爱国员工们共同创造的辉煌,共同揭开了中国民航史上意义非凡的一页。

在成都,成飞集团工作的“两航”人最多时有一百多人。

我们想尽可能多地去采访这些亲历者们,然而不少人已被时光带走,在世者也因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允许受访,遂请了几位“两航二代”描绘他们父辈的青春年代。

林建华:

“黄田坝的第一口水井是父亲设计的”

我父亲林伟尧,是广东中山人,母亲是顺德人。父母早年都随家人从广东来到上海,爷爷和外公当时在上海著名的四大公司任职,都是高级职员并有股份,两人私交很好。

两家都家境殷实,外公家的房子是公司分配的,属于欧式建筑,房子顶上还有小阁楼,二楼有马桶、浴缸,一楼外还有天井,可养花草树木。

父亲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当时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毕业后去了香港,考入中国航空公司任职员。姑妈姑父也是中航职员,都参与了‘两航’起义。

1949年林伟尧(左一)在香港

1949年父亲回来后,主动放弃在上海舒适的生活环境,支援三线建设,先后在天津、太原、南昌、武汉等地工作过,后来到成都。我母亲为了父亲,放弃了上海工作的机会,1956年1月8日从上海坐游轮,经重庆到成都与父亲团聚。

父亲是负责土木工程设计的。当时黄田坝杂草丛生没什么建筑物,一切都要从头再来。父亲常在现场指挥,解决技术难题。黄田坝第一口水井、泵房、水塔等是我父亲设计的,他为了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常常吃住在现场。

当时一般人的工资也就30元到50元,父亲工资当时近200元,后来几次厂里调工资他都拒绝了,还两次主动申请降工资。

侯蓓:

父母拒绝去国外发展,选择报效祖国

我父母过世16年了。我父亲侯问清,194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1947年进入中国航空公司,1949年1月随公司到香港。母亲沈剑玉,与父亲同是上海人,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两航”亲历者侯问清

当时母亲的家人均在国外并已有一定的根基,热切地希望父亲和母亲去国外发展。然而父母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获取优厚生活条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来报效祖国航空事业。

父亲在太原期间工作业绩突出,1954年荣获建厂劳模光荣称号。1956年开始,成都新建132厂,我的父母和许多两航人员被陆续调到了这里。

周志亮:

“父亲和叔叔都参与了起义”

父亲周明广,1911年出生,1932年参加了欧亚航空公司的工作,也就是原央航的前身。

周明广抗美援朝捐款证明

我1948年在上海出生后随父母到香港,父亲当时是机械师领班,1949年11月9日父亲和叔叔周鸿广一起参加了“两航”起义后回内地。

父亲在广州抢修“武汉号”飞机时受伤,并荣获二等劳模称号,后回上海休养。1957年父亲到了成都加入筹建132厂的工作。我三个哥哥及姐姐,妹妹全在航空工业企业工作。

我大哥周永亮从小热爱航空,1965年5月7日在成都打破航空模型留空时间世界纪录,荣获国家体育荣誉勋章。

钱向阳:

“父亲把自己的生日定为10月1日”

父亲钱忠华出生于1926年,祖籍浙江宁波人,后随家人到了上海。到上海后,父亲进入中航工作,也是机械员。

起义以后父亲到了太原,然后到了吉林,又到了北京南苑机场那边,后来响应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就到成都。

他说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就把自己的生日定为10月1日。

周永:

“父亲曾是远征军炮兵营的翻译官”

我父亲周世政,母亲陆爱敏,都是上海人。

周世政陆爱敏结婚照

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那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时,因为语言交流需要征召一批会英语的年轻人入伍,我父亲英文很好应召入伍,成了远征军炮兵营中的翻译官,直到1945年远征军回国,才又回到上海交大继续完成学业。

父亲毕业以后成为中航公司的一员,主要负责测量工作,后跟随大部队到达香港,母亲也随即赶赴香港,两人在香港结婚。经历“两航”起义后回到内地,而后辗转广州、天津、太原等地,最终于1956年来到成都定居。

更多阅读

“两航”起义亲历者周礼忠:我们满腔热血 惟愿航空报国

评论 3

  • 薪尽自然凉 2019-08-14

    [得意]

  • 小咸人 2019-08-14

    父亲母亲

  • fm698748 2019-08-14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