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环境专家|70年70人·生态⑥

封面新闻 2019-08-04 23:19 34886

1986年,唐孝炎在美国进行酸雨地面观测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刘开怡 北京摄影报道

“因为国家需要,当时没人来做,那就我来。”事实上,就在1973年,北京大学环境化学系在北大汉中分校招收了首批学员,唐孝炎就是系主任。

“当时周总理说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环境专家。”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会议,带回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同时带回了“环境保护”这个词。 那也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的会议。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的环境保护会议,从此,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艰难起步。

两次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影响了当时的一代知识分子。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的曲格平,下决心要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的环保事业。他回国后,向周恩来总理作汇报时,说了两句话: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中国不比国外轻;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中国远在外国之上。

后来,他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开拓者和见证者,是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第一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参与2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修改或起草,被誉为中国环境保护之父。

同一时间,唐孝炎也决定,从放射化学的研究转向环境化学,同时,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人才。

1981年,唐孝炎参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室外烟雾箱

最初的教材

从相关专业 搜集编写梳理

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

最初,这个专业叫做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环境分析化学专业,定点为北京市培养各个区县环保局和监测站的骨干力量。

有学生,没教材,唐孝炎和团队一起访遍北京市的各个高校,例如,清华大学水利专业涉及到的排水治理,还有北京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相关教材,他们都搜集到,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编写梳理。

最终,唐孝炎率先开设了《环境概论》《三废治理》《环境化学和大气化学》等一系列环境课程。而在当时去汉中的十几位老师中,有的从外校招来,有的带着家眷,但都全身心地去做这件事。

如今,唐孝炎的学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人获得了“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奖”,除了在北京大学,她还在郑州大学、复旦大学独立和联合指导学生。到2017年7月,已培养出40名博士、10多名硕士。其中大多数如今大气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

2010年3月16日,唐孝炎为北京大学本科生讲授《环境问题》课程水俣病案例

现在的担忧

每个学校都要能有领域的特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唐孝炎想做的事还有很多。

2004年,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带队,包括唐孝炎在内的5、6个院士到河南调研。他们感受到河南的空气污染问题,但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对于大气环境专业的概念模糊。而未来,如果城市群建立起来,区域性污染会加重。

当时,她受自己的博士生张瑞芹邀请,到郑州大学做演讲。演讲中,她鼓动郑州大学展开相关研究。随后,在她的支持下,张瑞芹开始在郑州大学建立环境科学研究院,并在此基础上慢慢放大,在郑州市建立了一个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校的工作做得更多,我也就是给了他们一些支持,如果需要我,我仍会一如既往支持他们。”

2012年10月6日,唐老师在大气化学四十年活动上作报告

如今,全国有100多所学校开设了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有硕士和博士的学位点,而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就更多了,达到200多所。

对此,唐孝炎有些忧心,她关注课程设计,环境所涉及的内容太多,学生离开学校有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课程中,哪些是必须上的,哪些是重点上的,如何选择都有讲究的。“其实,最好的是各个学校都能有一些自己的特色,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培养有特色的学生。”

更多阅读

院士唐孝炎:一生执著一件事,与大气污染为敌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