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鸟王”葛玉修:野生动物应自然地生存死亡 人类才是“乱入者”|70年70人·生态④

封面新闻 2019-07-31 23:52 55067

人物名片

葛玉修

山东人,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特聘专家,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特聘环境教授,1995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他先后200余次去青海湖、21次到三江源、11次到可可西里,拍摄了大量高原野生动物的图片,撰写150余篇反映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文章。因为拍下了青海湖畔众多鸟类照片,他被媒体称为“青海湖鸟王”,同时,他还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普氏原羚(胶片)照片,后建议将之更名为“中华对角羚”。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李强 摄影报道

亲近自然的葛玉修知道,青海湖中心的鸟岛上,一只渔鸥妈妈为了孩子正在和另一只同类“打架”,几只刚出生的斑头雁已经跌跌撞撞开始自己觅食;而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中华对角羚正优雅奔跑,矫健的前蹄会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而一旁的灌木丛中,野狼群正虎视眈眈准备一扑而上……

从工作时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到退休后成为全身心付出的环保志愿者,葛玉修的镜头下记录了他所见证过的所有动物故事。从青海湖到三江源,再到可可西里,他记录了沙化的草原、雪线的上升,更见证了不断保护修复下,动物种群的增多,以及敬畏自然的复苏。

葛玉修作品

用镜头,记录它们

“我觉得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需要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动物用简单纯洁的生命温暖慰藉着人类的心灵,我们也要善待他们。”

不常见的动物入相

14只白尾海雕“同框”

似乎,没有什么比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家的镜头,更能证明变化了。

从1995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葛玉修已经先后200余次去青海湖、21次到三江源、11次到可可西里,拍摄了大量高原野生动物的图片,撰写150余篇反映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文章。因为拍下了青海湖畔众多鸟类照片,他被媒体称为“青海湖鸟王”

鸟岛唱晚

他在隆冬掉进过结冰的湖里,也被那些苍茫高原的景色无数次震撼,他见证过一个鸟类小家庭的组建和迁徙,也记录下被挂在人类铁丝网上,死亡风干的动物头骨,以及成块状的毛发。

他很欣赏圣雄甘地的一句话:从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的伟大与文明。“我觉得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个和谐的家庭,它都需要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动物用简单纯洁的生命温暖慰藉着人类的心灵,我们也要善待他们。”

这几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反映到他的镜头下,就是越来越多不常见的动物都入相了。

在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他拍到可爱的小狐狸,还有至少7匹狼的狼群。在更广阔的地方,原本数量很少的白尾海雕,被他一次发现了14只。还有西伯利亚的袍子,不但成群出现,还和家养的牦牛出现在同一个画面。

黄河源头藏野驴(照片由生态摄影家葛玉修提供)

“三江源地区雪豹数量明显增多,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雪豹都跑到村子里去了。还有水鹿、金钱豹、大鸨、白尾海雕、狍子等以前看不见或不常见的动物都出来了。”葛玉修很惊喜,白鹭的生存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曾经,他最多能见到一两只,现在,在西宁市东出口水域、贵德都拍到过十几只成群的白鹭。

根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目前,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葛玉修在拍摄中

用行动,保护它们

“普氏原羚比大熊猫更稀少,是青海湖边的‘国宝’。如今数量已回升至2000余只。”

青海湖边的“国宝”

拍下世界首张普氏原羚照片

7只褐黄色的动物在跳跃狂奔,尾部的一团白色分外醒目,苍茫高原下,镜头凝固了它们奔跑的瞬间。——1997年,葛玉修拍摄下了第一张普氏原羚(胶片)照片,这也是世界的第一张。

角长约30厘米,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那时,这种神秘的羚羊,已濒临灭绝,种群数量仅300多只,比大熊猫数量还要少。1996年和1998年,普氏原羚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危级动物,1999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是《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

此时,它们在世界上的栖息地已只剩一处——青海湖湖滨地区。

拍下世界上的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葛玉修觉得,自己和这种已经濒临灭绝的羚羊之间,有了某种关联,他想要做得更多。

葛玉修拍摄中华对角羚

该如何推动保护?在民间,自发保护野生动物的专家正在凝聚起来。于是,在葛玉修的请教名单中,有因拍摄滇金丝猴而闻名世界的奚志农,著名动物摄影家、北京动物园兽医吴秀山,时任《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徐健,还有冯刚、周海翔、王勇刚等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

当时,对于普氏羚羊,从官方到学界,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对于葛玉修而言,随着对普氏原羚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的图片也越来越好,不仅拍到了对角羚的个体、种群,还有它们的求偶、交配,甚至是跳跃、直立的瞬间。

也正是在这种追逐和交流的过程中,葛玉修发现,除了业内人士,很少有人知道“普氏原羚”这个名字,面对这种中国独有的物种,他想给它们起个叫得响的中国名字。

在和专家们研究后,考虑到普氏原羚的雄性,犄角相向对弯,呈现着对称之美,葛玉修发出呼吁,建议将普氏原羚改名为“中华对角羚”。对此,以中国林科院李迪强博士、原青海旅游局李选生局长等为代表的专家评价,“中华对角羚”这个名字,既形象地概括该物种的外部特征,又具有浓烈的民族情结,同时与国际命名亦无冲突。

如今,“中华对角羚”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同时,种群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

对于葛玉修而言,曾经,他呼吁尽快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提出“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

一切都越来越好。2005年,国家拨款7000万元人民币开始实施拯救中华对角羚工程。2006年7月,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组委会,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湖赛”吉祥物。 2008年12月,中华对角羚特护区在青海湖北岸成立,葛玉修被聘为保护站荣誉站长。

“它们是青海湖边的‘国宝’,如今数量已回升至2000余只。”这几年,葛玉修还在奔走呼吁,建议将中华对角羚定为青海省的吉祥兽,“并不是没有先例,1990年,青海就把黑颈鹤定为省鸟,如果再将中华对角羚定为吉祥兽,会有更好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海湖的油菜花

用照片,呼吁环保

在葛玉修最欣赏的那张照片中,天上鸟儿悠然飞过,水中大天鹅在自由地游弋,马儿甩着尾巴吃着草,“我不希望这样和谐的画面,因为人类的介入而打破。”

20年近600场讲座

让更多人爱护环境

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对于葛玉修而言,他没有太多去衡量过这个问题,更多时候,他都感觉是被现实在推着,去做那些在他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

为唤起全社会保护中华对角羚,葛玉修发起创办青海首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青海青”。为让更多人重视环境保护,从1998年开始,他已经做了接近600场环保公益讲座,从城市到牧区、农村,从青海到外省,他的讲座遍布各个行业和地区。

曾有孩子因为所播下的种子,最后走上了专业环保的道路,也有企业关注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社会责任感聚结于此领域。更多的,则是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中,感知到了个体所能为所生活的环境,做出的点滴改变。

而在全国,从1978年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走过了从诞生到兴起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环保力量在汇聚,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力量做环保公益,已经成为共识。

葛玉修作品

为世界留住独特的美丽。如今,在中国,攻克人工繁育难题促大熊猫种族的恢复还在继续,东北虎的野外生存环境正协力提升,国际合作下,藏羚羊的盗猎危机解除,全球濒危鸟类朱鹮的数量从唯一幸存的7只野生种群,发展到2600多只……

对于葛玉修而言,他所牵挂的青海,陆生脊椎动物有499种,占全国数量的10.26%,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普氏原羚、雪豹、水獭、岩羊等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有许多物种已列入全球珍稀濒危物种。

如今,青海已建立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23%。

拍摄了百万张照片,葛玉修很难选出最爱,但是他最欣赏的那张中,天上鸟儿悠然飞过,水中大天鹅在自由地游弋,马儿甩着尾巴吃着草。

“我不希望这样和谐的画面,因为人类的介入而打破。”他说。

更多阅读

野生动物摄影师:狼群的桀骜凶残 也是最真实的自然

野生动物摄影师:在青海湖鸟岛七日 20年无法忘却小雁的眼神

评论 3

  • fm605210 2019-08-06

    [得意]

  • 血色樱花  2019-08-05

    [得意]

  • 薪尽自然凉 2019-08-01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