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千亿“偶像经济”,新世代新玩法正催生“新市场”

封面新闻 2019-07-31 15:57 33305

□蒋璟璟

近日,微博上一场明星粉丝的数据大战引发广泛关注,更是再次将“追星现象”推向了台前。数据显示,中国的追星族超过5亿人,其中36%的人表示愿意每月为偶像花费100-500元,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比如说,演唱会上的灯牌大战就是一笔大开支,不仅比大更要比多。除此之外,还有徽章、扇子、毛巾等等,这些粉丝自制的应援物,就是一桩桩上百万的生意。(央视)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代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星方式。80、90后追星,有对着海报疯狂热吻的,有对着演唱会场馆虔诚祈福俩小时的;还有手抄200页歌词、在QQ空间留下誓死不变心的杀马特金句的……与之相较,更年轻的世代追星,往往是线上结成社群疯狂打榜、线下时刻“接机”捧场。此前,就有粉丝为追星扰乱机场秩序导致航班延误的事情,引起轩然大波。

追星,除了是文化景观,更是一个经济现象。5亿人追星,追出一个1000亿元的大市场!过去是明星“代言”,而今更有着明星“带来流量”。值得注意的是,上代明星更多还属于是娱乐工业的“一员”,对于唱片公司、经纪公司的隶属性极强。与之相较,现如今许多“流量明星”具备了更多的独立性,其与“流量平台”高度捆绑、各取所需,所谓粉丝变现也更加直接和粗暴。比如说,通过直播、网店“带货”、以“后援会”为媒介接受“供养”,这些大大拓展了“偶像经济”的边界和规则。

中老年人很纳闷,一个没有任何单曲、任何影视作品的明星,怎么就成了爆红小生了呢?之于此,还是要回到娱乐消费市场的审美变迁以及造星产业的“新玩法”去理解。要知道,现在许多所谓“流量明星”,本质上就是“爱豆”,其区别于传统明星的关键一点在于,饶过了“艺”这个媒介,靠着自我本身就俘获了粉丝。所以,从“捧艺人”到“追爱豆”,这完全就是两回事。尽管都是偶像,尽管同属追星,但其内涵早就天差地别。两个世代的选择,对应着两种迥异的市场形态。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