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 | “红色”丹巴藏汉一家亲,为支援红军献出200万斤粮食

封面新闻 2019-07-30 23:53 69979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昕锋 摄影摄像报道

以“古碉、藏寨、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享誉中外的丹巴,是连接甘孜、阿坝与成都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川西高原的交通要道。红军长征时期,在这里建立了康巴地区的第一个藏族红色政权,而这段佳话至今在当地还广为传颂。

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

红五军团驻守丹巴碉楼

驻防生活近一年

7月30日,“记者再走长征路”四川行采访团一行走进丹巴聂呷乡甲居村,这里群山巍峨,风景如画。在丹巴县党史办退休干部格绒登干的带领下,记者们寻访到了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

遗址由一座石砌四层藏式民居和一座石砌十五层碉楼构成的四合院建筑组成,当年红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同志就曾经在这里驻防、生活。如今,80余载风雨过去,民居和碉楼仍然矗立在高山峡谷之间,还在向人们诉说中国革命在丹巴的那段峥嵘岁月。

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

“这里曾是土司的官寨,能储藏粮食,又有防御功能。”格绒登干介绍,丹巴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留驻时间最长的藏区县域之一,1935年6月和10月,红军两次来到丹巴,前后留驻时间将近一年。

“这座碉楼,是当时巴旺土司让出来给红军使用的,当时山底下根本没有路,这里是连接大金(今金川县)与小金的交通要道,同时因为碉楼易守难攻,这也使得它成为一座军事要塞。”格绒登干告诉记者,巴旺土司对红军非常友好,当时18岁的巴旺土司还带领100多人参加了红军。

格绒登干介绍,1935年10月16日,红四方面军南下占领丹巴县后,留下红五军团驻防丹巴,建立丹巴革命根据地,作为南下红军的中转基地。

红五军团政治部内景

2000余人的丹巴藏民独立师

是第一支藏族红军武装

同样在丹巴县,聂呷乡喀咔二村诞生了红军建立的第一支藏族红军武装。当时,村民马骏和父亲有一支2000余人的武装力量,红军长征到丹巴后,愿意接受党的领导,配合红军同国民党作斗争。为了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做好少数民族上层头人的统战工作,1935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决定,继续保留和发展马骏这支部队,将其扩建为丹巴藏民独立师,任命马骏为师长。

“藏民独立师师部遗址今年4月份开始再修缮,如果接下来不怎么下雨的话,预计今年内应该就能完成全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喀咔二村村民黄付成一家曾在这里居住2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他们家搬了出来,遗址被作为红色遗址保护起来,黄付成也就成了义务管理员。

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

格绒登干介绍,独立师建立起来后,主要承担了对敌斗争、维护社会治安和为红军筹运粮食和物资等任务。在这期间,丹巴人民也积极投身革命,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给红军以难能可贵的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甘孜藏区为红军提供粮食约900万斤,而丹巴全县人民提供了约200多万斤粮食。除此之外,丹巴人民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中,救治红军伤病员,为红军当翻译、向导,与红军一起共渡难关。

“为支援红军,藏区人民不仅献出了粮食、羊毛,甚至献出了生命。”格绒登干说。在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援下,保证了红军粮食物资的供应,为红四方面军数万人马成功翻越5400多米的党岭雪山、西进康北,乃至其后红军三过大草地,都给予了重大战略物资保障。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