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故事代代相传

人民日报 2019-07-26 09:37 35726

记者在彝海结盟旧址采访。

本报记者 王明峰摄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自古便是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冕宁县彝海镇海拔2200多米处的彝海是高山淡水湖,彝语称“乌勒苏泊”,意为“海子”。84年前,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从此处取水,歃血为盟,留下了“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

“1935年5月,中革军委为了迅速北进,达到渡过大渡河、向红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的目的,决定从泸沽经冕宁、大桥、拖乌到安顺场。”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王强介绍,“这条路线避开了敌军主力部队,但要经过彝族聚居区。”

“当年,通过彝区很不容易。”冕宁县史志办主任王大钊说,“地方军阀不仅残酷剥削,还挑拨彝族家支之间进行械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加上语言上的隔阂,沟通起来更为困难。”

如何才能和平通过彝区?走进彝海结盟纪念馆,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展示墙给出了答案。“一切夷(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纪念馆解说员祝文娟是位彝族姑娘,她说,“这是朱德总司令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一经张贴,就在彝族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曾祖父懂彝汉两语,在冕宁县城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并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地理民情。”沈国才的曾祖父叫果基达列,沈国才从小便听祖辈们讲红军帮助彝民的故事,“进入冕宁县城后,红军便展开宣传活动,当众烧毁彝族同胞被迫签署的换班作人质字据和田地契约等文书。红军还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没有命令谁都不许开枪。”

“被解救出来的人质回来向爷爷讲述了红军的民族政策,爷爷看到红军衣着朴素,不拿群众东西,便愿意进一步接触。”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如今在州应急管理局工作,讲起爷爷的故事如数家珍,“爷爷派出代表和萧华等人交谈,红军阐释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政策,还提出刘伯承司令愿与他结为兄弟。爷爷便决定与红军相见,而后歃血结盟。”

沙马依姑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工作,他的爷爷沙马尔各是彝海结盟仪式的见证人。沙马依姑向记者介绍,“由于一时间找不到酒,他们便以水代酒,喝下滴有鸡血的‘血酒’发誓结盟。在此之后,小叶丹的武装改为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沙马依姑补充道,“此后几天,小叶丹委派弟弟带领沽鸡(果基)支队护送红军通过彝区,他们用彝语解释红军无意打扰彝族同胞,只是借路北上,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已在彝海结盟旧址工作了33年,看到了纪念碑、纪念馆的相继落成和完善。”沙马依姑动情地说,“现在这里已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我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我还想继续守在这里,把彝海结盟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6日 04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评论 1

  • 小溪596988 2019-07-26

    [笑cry]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