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国速度|70年70人·人文⑩

封面新闻 2019-07-26 00:06 61162

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

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开创了世界桥梁建设领域的多个第一。


这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从可行性研究到圆满竣工,历经15年时间,而其中仅可行性研究就长达六年。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英国《卫报》称它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建造期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创外海深插超大直径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创造了221天完成两岛筑岛的世界工程记录,缩短工期超过2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也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港珠澳大桥,见证着中国速度。


在世界桥梁建设行业当中,有句流行语: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则要看中国。


如今,“中国桥梁”,不仅一次次刷新世界桥梁之最的记录,更成为代表“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

人物名片

孟凡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


与桥结缘近40年,他先后主持、参加完成了近30座国家级特大型桥梁的勘察设计,包括厦门海沧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主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浙江钱塘江嘉绍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等。在设计港珠澳大桥时,提出的“四化”建设理念,成为中国工程建设的典范。

国之匠心

“如今不要说汉江,我们在长江上都可以说是很‘任性’了,跨海桥也很‘任性’了。这是因为今天,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也是经过几十年奋斗以后才有的成绩”


“某种程度上讲,港珠澳大桥不仅给全行业,也给社会各有关领域,树立了一个标杆;建设者们自强不息、追求极致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我们这代人都想为国家做点事,想立功,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孟凡超

孟凡超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施诗晨 北京、珠海摄影报道

午后的伶仃洋波光粼粼,路过的货船,马达声隐没在浪潮里。

隔空架设的桥梁上,汽车来回穿梭。在东侧入海口往上看,斜拉索桥面车道持续发出声响,载着观光的旅人的车辆正源源不断通过。每隔几分钟,便有一架飞机从对岸的国际机场起飞,掠过天际。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跨海大桥,一桥飞架。

今年10月份,港珠澳大桥将迎来通车一周年;再过两月,它的总设计师孟凡超,就将步入花甲之年。

从1982年参与建设第一座桥梁以来,孟凡超先后主持、组织、参与完成了近30座大型桥梁的设计,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工程的建设发展。

或者说,孟凡超本身,就是中国桥梁进化史的缩影。

“我们这代人都想为国家做点事,想立功,我们赶上这个时代。”孟凡超说,并不是所有人的职业生涯都能够有这样的际遇。

他人生的第一座桥

作业船上吃住一年半 

汉江上挖出“亚洲第一深度”

采访孟凡超,本应在他的老家四川遂宁。

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孟凡超接受了来自家乡的委托,要在遂宁的母亲河——涪江上修建一座跨江大桥,按照计划要在今年10月份开工。

因行程调整,采访最终改在了孟凡超在北京的办公室进行。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德外大街上,不在工地的日子,孟凡超就在这栋楼里画图、讨论、设计。这家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北京交通图、北京市政图,走进办公室,墙壁上依次排开的四张地图上,孟凡超负责过的项目跃然纸上。这是一种证明:踏实做好每一次工作,修好每一座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最后铸就出大国工程。

“我记得我刚来设计院的时候,单位员工还比较少,只有一百七八十人。”1982年,刚到单位的孟凡超,就参与了湖北省沙洋汉江公路大桥修建,这是他参与建设的第一座桥。

汉江属于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这座大桥要跨越汉江。设计院为了培养年轻工程师,把孟凡超下放到建筑工地上。

作为一名实习技术员,孟凡超在现场向老师傅请教;从带一个班工人的小工头,到后来可以带五个班,负责修建最重要的一个桥墩。每个班大约有八九个人,他和工人们一起,做着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沉井基础下沉……不分昼夜,他和工友们吃饭、作业和休息都在作业船上。

孟凡超还亲手装置炸药。当时沉井采用的水下爆破作业,需要通过潜水工人把炸药包带到水下,然后再用电雷管起爆。

初出茅庐的孟凡超很快一战成名,他带领工人创造了38米沉井技术,这是当时亚洲第一深度。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半的实习,对我的人生、职业生涯的锻炼和培养是巨大的。”孟凡超说。这次一线施工,让他对桥梁的认识、理解以及如何从事管理,得到全面升华。后来孟凡超走上管理岗位,他也时常要求年轻的工程们要到建设现场去,将院里到一线实践的精神传承下去,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培养工程师的必由之路,必备阶段。”

如今再回头看这座汉江大桥,已经很不起眼了。但在当时,属于改革开放后规模很大的桥梁工程,有过很多创新。

孟凡超说:“如今不要说汉江,我们在长江上都可以说是很‘任性’了,跨海桥也很‘任性’了。但这是因为今天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也是经过几十年奋斗以后才有的成绩。”

这座桥,敢为天下先

首次全面引入景观设计 

厦门海沧大桥蕴含他的气质

改革开放后,“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号。伴随着这句口号,发展基建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引擎。

这样的势头下,孟凡超参加设计了江西省遂川县洪门大桥,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腿刚构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是中国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厦门海沧大桥,建成时主桥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座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

当时年轻的孟凡超,不断探索造桥领域的突破。

桥梁考察

尤其是厦门海沧大桥,这是他在重大项目中首次担起第一负责人。

孟凡超回忆,厦门海沧大桥光设计就花了将近两年时间。相较之下,施工工期却很短,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除了在技术上的突破,对于孟凡超来说,这座桥有更重要的意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带着浓厚的孟凡超气质:这是国内第一座全面引入景观设计、文化设计的特大桥梁。

“我对建筑的审美、结构美有一些自己的追求。一座特大桥梁,我认为不仅要让其具有交通功能,还要赋予它美,让它成为整个城市景观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是重要的一部分”。

孟凡超认为,在厦门这座“高颜值”的城市里,海沧大桥是不可或缺的那份美。而对美的追求,已渗透在了他的骨子里,“所以到后来的港珠澳大桥,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是发扬光大,这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

因为这座桥对他的特殊意义,孟凡超将这座桥的照片冲洗放大挂在办公室里,这是他陈设简单的办公室里唯一一张桥梁照片。

1996年,设计海沧大桥时,孟凡超年仅37岁,他领导的项目团队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如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担任了设计院的高管和中层领导。“应该说设计这座桥,带出了一批人,也培养了一批人。”孟凡超说。

一生事业的巅峰之作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是我释放最好的一件作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设计了二十多座桥后,孟凡超终于遇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期待——港珠澳大桥。

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粤港澳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

这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从可行性研究到圆满竣工,历时15年时间,而其中仅可行性研究就长达六年。

2004年初,孟凡超带领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整个团队最多的时候有六七百人。

孟凡超说,由于涉及到粤港澳三地不同社会机制体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流程都不一样。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创新,也更是挑战。

如今,关于这座大桥建设的诸多细节都已经被反复报道,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不久前也在影院上映。

在众多前沿技术和海量数据的背后,港珠澳大桥延续了孟凡超一贯的理念,很多做法已经成为工程建设的典范。

比如孟凡超提出的“四化”设计施工理念——“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即采用大型预制构件、大型施工装备、大型浮吊及施工船机;采用工厂化制造桥岛隧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大型预制构件;采用生产流水线的模式管理大型预制构件设计、制造、施工;采用大型浮吊、船机按搭积木方式现场安装大型预制构件。

比如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涉及中华白海豚涉保护区海域面积约460平方千米。为实现白海豚不迁移、零伤亡目标,大桥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的比选与调整。

比如大桥独特的文化景观,游客可以在不同高度欣赏风景,既有海阔凭鱼跃的壮丽,也有日出日落的浑厚。

……

“除了交通功能、结构技术创新以外,我一直追求桥梁建设中景观文化的高境界。”孟凡超说,“港珠澳大桥,我认为是我长期铺垫积累下,体现最为集中,释放最好的一件作品。”

如今港珠澳大桥通车已超过半年。孟凡超说:“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很多理念和思想,比如高质量发展,某种程度上讲不仅给全行业,也给社会各有关领域,树立了一个标杆;建设者们自强不息、追求极致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


更多阅读

“桥痴”孟凡超:如果有时间,我想走一走建设过的桥

遂宁人孟凡超的故乡情结:将为家乡打造小而美的城市桥梁

评论 3

  • 聆听世界 2019-07-30

    [得意]

  • 聆听世界 2019-07-26

    [得意]

  • 偷吃火锅的山人 2019-07-26

    致敬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