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昔日高冷紫禁城“飞入”寻常百姓家|70年70人·人文⑥

封面新闻 2019-07-21 23:53 50389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荀超  摄像/剪辑 刘开怡

      故宫“网红”

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清两朝,一个“禁”字,便将皇家威严与市井百姓隔绝开来,大有不越雷池的意味。


一重宫门,两重世界。


谁能想到,”紫禁城里过大年”竟成为2019己亥年春节的流行语。人们惊喜的发现,曾经“高冷”、不食人间烟火的紫禁城,变得如此接地气;摆脱了距离感的故宫,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故宫变了,关注故宫的人也在变。无法前往故宫的“互联网粉”,通过故宫博物院的微博、微信公众号、APP以及各种线上“神器”,就能改变与故宫的距离,并解锁到全新的文物鉴赏体验。鼠标一点,雍正皇帝就能玩起cosplay,朱棣也能和你玩VR……


故宫口红、宫门钥匙扣、千里江山收纳盒、天穹伞……手指一刷,就能登入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的页面,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24小时都能下单。2017年,故宫的文创收入达到15亿元。这正是谦称“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入宫7年来,给故宫带来的最大财富之一——一个网红级、现象级的IP。


“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

5月11日,成都。演讲现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故宫学院现任院长单霁翔一亮相,便赢得全场观众的欢呼。

如今,故宫已当仁不让成为了世界“网红”博物院,单霁翔功不可没。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7年零3个月时间里,单霁翔的一系列举措,让故宫走上了开放与创新的高速路。

“入宫”7年,他究竟是如何改变故宫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对于故宫,单霁翔又做出了怎样的庄严承诺?跟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步伐,一起去听听“宫”里的事儿。

     · 故宫的“尊严”

“尊严”一词被单霁翔频频提及。用单霁翔的话说,就是要“让观众更体面,有尊严的参观故宫”。

2012年年初,故宫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陷入低潮。

就在这一年,58岁的单霁翔接到调令,成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

单霁翔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间间房屋走访、察看。这一走就是5个月,走完了故宫的9371间房屋。据不完全统计,近600年来,只有两个人走遍了故宫所有的房屋:一个是单霁翔;一个是他的秘书周高亮。

这次走访,让单霁翔真切意识到,自己已经把故宫当成了“家”。他看不惯别人在自己“家”里面抽烟、扔垃圾。于是,故宫多了一个弯腰捡垃圾、抠烟头的“看门人”。

2013年,单霁翔提出“开放区不允许有一片垃圾”。他要求每片垃圾落地后,两分钟内必须有人清扫掉。久而久之,由于地面十分整洁,游客也不忍心扔了。

2014年,单霁翔又提出“屋顶不能有草”。因为草的生命力很强,屋顶上的草在生长过程中会拱瓦,瓦松动了,就会漏雨,导致木头糟朽,就得大修。“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从高处往下看,紫禁城的屋顶没有一根草。”单霁翔说。

除了禁烟、捡垃圾、拔野草,单霁翔还拆除了故宫内破坏景观和谐的临时建筑、把占用古建筑办公的单位请走、清理宫墙之内的私家车、所有国宾车辆停到午门前步行参观故宫……只要是对维护文物生态有好处,单霁翔坚持“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用尊严捍卫紫禁城。

由于早期故宫内仅设有几处公共卫生间,门口时常大排长龙,有不少游客一路走一路问,找了数十分钟厕所,最后看着长队叹息。单霁翔说,为了更好的做好游客服务,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一直在做“厕所革命”,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故宫女厕增加到男侧的2.6倍;为了解决游客无处休息的问题,博物院做了1000多把椅子,又结合环境做了很多树凳,可供11000人坐下休息。

找回游客尊严的同时,文物和故宫的尊严也一步步回归。

     ·文物“活起来”

“拥有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现实生活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

故宫拥有很多“世界之最”。上岗之初,单霁翔却发现,故宫70%的范围都竖着一个牌:“非开放区,观众止步”。“99%的文物是沉睡在库房里面的,人们根本看不到。”单霁翔开始问自己,什么最重要?

“拥有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现实生活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他开始着手故宫开放区域的扩大。“从30%到52%,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今天已经突破了80%。过去大量竖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牌子的地方变成了展区、展馆。”

“当这些文物得不到保护时,它们是没有尊严的,他们是蓬头垢面的。他们得到保护得到展示,就会光彩照人。所以我们下定决心,明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要让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须光彩照人。”单霁翔说。

     ·宫里的“男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让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复文物的匠人成为不一样的 “网红”。

虚拟的数字技术,让游客们探到了脚步和目光所不能及的故宫深处,而真实的文创产品,则让传统文化之美从深宫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单霁翔介绍,到2017年,故宫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突破了1万种,营业额突破了15亿元。

故宫文创成为顶级IP的背后,研发要去掉商业化,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具备“工匠精神”。单霁翔崇尚 “工匠精神”,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让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复文物的匠人成为不一样的 “网红”。钟表修复师王津甚至凭借这部纪录片,捧回了国际电影节白金奖。

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11月成立了故宫学院,打造了“故宫讲堂”、“紫禁书院”多个品牌,开展社会传播教育;针对青少年,故宫博物院研发了更多实践性的课程,并举办大量的宣教活动。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故宫博物院通过中英文网站、青少年网站、《每日故宫》等系列精品APP、VR影像、数字故宫社区以及一系列具有故宫文化元素和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新媒体互动手段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需求。

“让自己俗一点,别高高在上。”故宫工作人员说:“我们希望把故宫带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谈到故宫不再啧啧称奇,而是感到亲切。”

     ·故宫的未来

接下来,他将和众多故宫人一道,为“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为努力。

在单霁翔看来,“故宫博物院院长”这个岗位是高风险的职务。退休后,单霁翔说,“七年零三个月的院长经历告诉我,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就是保护好,它们一定要重回我们的社会生活。”

“当文物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当我们的民众从实实在在的文物保护中受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才会倾心地保护文物,文物才更有尊严,更有魅力,我认为这才是文物保护的一个良性循环。”

如何成为一座好的博物馆?单霁翔说,“不是观众来就是好的博物馆。一定要不断推出适合人们今天生活的优秀的文化活动,叫人们休闲的时候想走进博物馆,参观完之后还想回到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要让故宫文物有灿烂的过去,尊严的现在,以及健康的未来。”单霁翔表示,当更多人走进来,博物馆也就有了生命力;当更多文化走出去,博物馆也就有了影响力。只有不断地优化人们参观文物的体验,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让文物真正具有活力,让文化真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明年故宫就要迎来600岁大寿,“智慧故宫”也将完成。单霁翔表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统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有文化自信时,再加上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我们才能拥有未来。”

更多阅读

走出宫墙走进朋友圈 拥抱新时代的故宫 像年轻人一样思考

数读故宫


评论 3

  • fm605210 2019-07-24

    [得意]

  • 松596850 2019-07-22

  • 松596850 2019-07-22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