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单霁翔“破例”发博的良渚珍品走进故宫 神秘刻字石钺写着什么?

封面新闻 2019-07-19 15:51 36965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如果说今年7月,什么最令国人自豪,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应该是重要选项之一。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全球第1102项世界遗产,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遗产总数最多的国家。而此时,距良渚古城首次被发现刚过去12年。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特展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7月16日,良渚出土的260件(组)精美玉器走进故宫博物院,5000年的玉器结缘近600岁的宫殿,在武英殿内,向世人展示尘封千年的故事。

这次名为“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的特展广受关注,就连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都对良渚文化称赞不已,他甚至笑称“我从来不发微博,第一篇发的就是关于良渚的。”

究竟良渚有何魅力?又因何被称为“中华文明曙光”?还有,乾隆又和良渚玉器有着怎样的故事?

诸多答案或许都可以在这次特展上寻得。

良渚文化出现在距今约5300年前的长江下游,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当时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首次发现了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拉开了良渚考古的序幕。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考古学家夏鼐按发现地点命名“良渚文化”。2007年,在良渚遗址又发现了良渚古城,大约有8个故宫大小,也即是此次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

“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得到了国际承认。”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此次特展策展人高蒙河对媒体表示。

国际学者也对良渚文化给予高度评价。资料显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崇尚玉以及通过玉器来彰显身份、地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考古遗址发掘领队刘斌曾在文章中写道,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高蒙河也在此次展览上说到,“良渚玉器的象征性远远超过实用性,它是中国礼制文化最典型、最突出的代表。”

因为玉器的象征意义,通过不同玉器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可以推断良渚玉器主人的性别、地位等。此次特展的展品多出土自反山12号墓和瑶山11号墓,其中,反山12号墓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刘斌说,根据出土玉器,判断反山12号墓主人为“良渚国王”,瑶山11号墓主人为“良渚王后”。

此次特展最引人注目的琮王、钺王均出自反山12号墓,由于琮和钺象征神权、王权、军权,所以成为佐证墓主性别和地位的例证。

反山11号墓出土的“琮王”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琮王制作精美,纹饰独特,重达6.5千克,是迄今最大的玉琮,2018年还曾现身《国家宝藏》,成为“网红”。琮,是良渚文化独创,“现在可以明确的是玉琮和祭祀、礼仪有关系,但玉琮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式、在使用中如何放置等,还需要继续探索。”高蒙河说,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大概从汉代开始,琮的具体作用就不太为人知,但琮“外方内圆中空的结构一直到清代都没发生变化。”所以,良渚文化留给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反山11号墓出土的“钺王”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至于钺王,其特别之处除规格大以外,钺面上如浮雕一样的神像和小鸟图案更是它的亮点。刘斌透露,目前只在这只玉钺上发现这种图案。为什么是鸟?“也许象征神是乘着鸟来的。”刘斌说到。仔细观察钺面,可以看见仿佛还有一双眼睛,“这是神的眼睛。”有神有鸟,钺又象征着君权,中国古代推崇的“君权神授”理念,似乎在5000年前的良渚玉器上得到了体现。

瑶山11号墓出土的玉纺轮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其实,很多朴素理念早就存在于良渚社会中。比如,“良渚王后”展区的一只玉纺轮就蕴含着男耕女织的寓意,小小的玉圆片中间穿过一只杆子,“这里就是我挖的,当时在出土时,这只玉纺轮就带着中间的杆子。”但是,如何在玉上打孔且一直保持5000多年,良渚社会的制玉技术有多先进,在谜底揭开前,我们似乎可以大胆去设想。

从文化到文明,仅一字之差,却需要很多考古发现来应证。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对文明的衡量标准,文字是定义文明不可或缺的因素。

历史或许偏爱着良渚,2013年,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后经古文字专家确认,这些文字是良渚原始文字,也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原始文字。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刻字石钺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这次特展上,也能看到一块出土于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的刻字石钺。刘斌介绍,这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的刻字石钺。可以看到,石钺上的符号规则有序,“重复的表达作为文字的可能性比较大。”刘斌说到。但石钺上符号传递的意思、对良渚文字的释读,目前学界还在研究中。

乾隆皇帝收藏的玉琮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其实,探索良渚文明的远不止当下的我们。故宫曾经的主人、乾隆皇帝,一生痴迷于玉,写了数百首咏玉诗的他,称赞良渚玉器“色得黄元之正”、“质具圭璋之素”。此次特展,故宫提供的34件珍宝中,很大部分就是乾隆皇帝收藏的良渚玉器,当然,它们有的已变得富有“乾隆特色”,比如,乾隆在一只琮内题了诗,将有的玉琮变成了笔筒、花瓶等等。可以看出,乾隆并不知道琮的具体用法。高蒙河说,乾隆在世时,一直在考证这些玉器的年代,“开始认为是汉代,晚年又觉得可能比汉代还要久远……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最早研究良渚玉器的人。”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