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端上“铁饭碗”

封面新闻 2019-07-18 09:12 32791

王晓林 邓岚精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竹县将就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建机制、强培训、促就业、重实效,以就业扶贫实效让贫困群众端上了“铁饭碗”。

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5026人次,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078人,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培训率达95%以上、就业率达100%……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县贫困家庭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

企业里上班 扶贫车间心连心

“现在年龄大了,靠种庄稼赚不了多少钱,还得看天吃饭。把土地流转给专合社,一亩一年下来有100元的流转金,还可以去吊瓜种植基地务工,每天有60元钱的收入,比原来种粮食强多了。”与过去传统务农相比,团坝镇农华村八组贫困群众蒋思通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原来,大竹县厚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吊瓜产业基地,利用农华村原村小学100余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将吊瓜籽脱粒、晾晒、包装等简易工序就地就近加工。“在村里开设‘扶贫车间’,政府既为我们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也为我们解决了资金和场地问题。”扶贫车间负责人张厚忠表示。

目前,该车间吸纳富余劳动力30余人,其中贫困户15人;公司还在童家镇建有吊瓜种植基地,务工农民月均工资1300元左右。

近年来,大竹县人社部门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和贫困群众需求,积极组织优秀创业人才在乡镇、村集中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引导周边贫困人口从事简易加工或手工制作等业务,将“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积极打造“企业(合作社)+车间+贫困户”模式,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像厚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模式已逐渐在全县推广,共有“扶贫车间”38个,类型涵盖‘工业型’‘农旅型’‘农业型’‘作坊型’。”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蒋乾军告诉笔者。

村里头“充电” 技能培训手把手

今年42岁的张为明,家住妈妈镇梅岩村二组。因父亲患重病治疗掏空了家里的积蓄,他家被识别为因病、缺资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想着既能照顾到家又能挣到钱,2016年开始饲养肉牛,由于缺乏养殖技术,肉牛个头小、效益低不说,钱不仅没挣到,还亏了本。

“去年9月,在村办公室参加了八益职业培训学校的养殖技术培训后,学到了养牛知识,遇到常见的疾病自已也能解决了,培训期间每天还能领50元生活补助呢。”张伟明一脸喜悦,目前他的肉牛养殖数目增加到30多头,成功脱贫致富。

在大竹县,像张为明这样希望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而又缺技术、愁销路的贫困户还不在少数。因此,该县人社部门把技能培训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送培训到村,积极开办电工、保育员、家政服务员、中式烹调师、种养业技术等实用专业培训班,以“技”治“贫”,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四年来,累计开展劳务扶贫培训107期5000余人,培训合格率100%。

家门口挣钱 公益岗位一对一

7月16日,天刚蒙蒙亮,文星镇复兴村贫困户李宗芳便推着车、拿着扫帚,仔细清理村公路两旁的垃圾和杂草。“公益性岗位让我增加了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感谢党的好政策!”李宗芳是村里的贫困户,提起政府在家门口给她提供的新工作,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李宗芳当上保洁员后,每月能领到500元的工资,保洁完以后,还可以回去干农活,孩子周末回家也能得到照顾。

为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促进贫困户就业脱贫。近年来,本着“就业一人、稳定一人”的原则,大竹县通过设立治安协管、场镇管理、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针对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弱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政策福利”,让其变成“工薪族”。

“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贫困户,最好的脱贫途径就是就近安置工作。”县人社局局长黄远才说,在公益性岗位开发方面,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利用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资源,分解岗位开发任务,优先安置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目前,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335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85人。

评论 1

  • 买哥曾业 2019-07-18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